在合肥新站高新區的維信諾展廳內,一片厚度僅0.03毫米的柔性屏在指尖蜿蜒起伏。“這款柔性屏的薄度處于行業領先水平,已應用于多款折疊屏手機。”技術人員介紹,園區內已形成從玻璃基板、驅動芯片到智能終端的完整產業鏈,全區各類面板年出貨量約占全國的1/7,顯示企業數量占合肥市2/3以上,產值超800億元。
四年前,這里還只是合肥東北部的一片產業聚集區;如今,它已連續四年穩居“省級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百強”榜單前列,成為全球顯示面板產業的重要一極。
合肥新站高新區的蛻變,正是中國省級開發區能級躍遷的縮影。自2022年起,中關村協同發展投資有限公司聯合北京壹城經濟咨詢中心(壹城智庫)連續四年發布《中國省級開發區高質量發展報告》,以“高質量發展百強”和“發展潛力百強”榜單為標桿,記錄了一場從“單點突破”到“集群崛起”的深刻變革。在這場變革中,安徽開發區從“跟跑”到“并跑”,全省入選百強榜單的開發區數量從2022年的6家增至2025年的12家,增速位居全國前列。
格局之變:從“東強西弱”到“多極崛起”,安徽躋身第二梯隊
四年前的榜單清晰地展現了區域分化的格局。2022年,東部地區以63%的百強席位占據絕對優勢,江蘇(15席)、浙江(12席)、山東(9席)三省形成“鐵三角”。其中,江蘇常州經開區憑借近千億的地區生產總值和超2000億的規上工業總產值,成為“大而強”的典范。
變化始于2023年。這一年,中西部地區開始嶄露頭角,安徽長豐(雙鳳)經開區依托比亞迪合肥基地,形成完整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首次躋身百強榜單第17位。福建以13個園區入選的成績躍居全國第二,浙江的10個入選園區則以其“小而美”的特色引人注目。
到2025年,區域格局發生深刻變革,南北差異破解與東西協同創新,北方園區正通過“三招三引”突破發展瓶頸。安徽則形成“7+5”的梯隊陣容——7家入選高質量發展百強,5家入圍發展潛力百強。其中,界首高新區憑借循環經濟特色首次躋身高質量發展百強,蚌埠經開區在發展潛力榜上位列全國第二。
“省級開發區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格局重構。”區域經濟專家分析指出,2023年至2025年間,東部地區雖然仍保持優勢,但其份額已從62席微降至58席,而中西部地區份額持續提升。這種變化背后,是產業梯度轉移的加速推進。
在湖南益陽長春經開區,通過承接珠三角PCB產業,已聚集50家相關企業,產值超過200億元;在江西湖口高新技術產業園區,通過招商引資引進北京純鋰固態儲能電池、銳材氫電綠氫核心器件等重大項目,推動九江天賜全產業鏈項目落地,形成鋰電新能源與精細化工協同發展的產業集群;四川金堂經開區(成阿工業園區)依托淮州機場,通過政策支持、空域優勢、產業集聚及創新應用場景,加速推動低空產業聚鏈成勢,形成西南地區低空經濟重要增長極。
安徽的突圍路徑更為多元:合肥依托長豐(雙鳳)、新站、肥西等開發區,構建兩大千億級產業集群;皖北地區則憑借界首的循環經濟、蚌埠的新材料等特色產業,培育出新的增長極。
這一格局變化的深層意義在于,省級開發區正在從過去的“政策洼地”轉向“產業高地”,從“單向輸血”邁向“雙向賦能”。安徽開發區的崛起,正是這種轉變的最佳注腳。
路徑之變:從“規模擴張”到“生態構建”,“鏈式發展”成共識
四年來,省級開發區的發展邏輯正在發生深刻變革,這種變化清晰地反映在評價指標的演進上。
2022年,評價指標體系首次構建,涵蓋綜合實力、區域活力、創新創業、開放協作、四化轉型五個維度。其中,“單位土地園區地區生產總值產出強度”這一指標的出現,標志著開發區評價從重規模向重質量的轉變。
在江蘇常州經開區,這一理念已轉化為現實成果。這里每平方米土地產出GDP超2萬元,園區通過“鏈式招商”精準引進瑞士布勒、德國蒂森克虜伯等龍頭企業,形成高端裝備制造國際產業集群。類似的故事也在安徽合肥包河經開區上演。“我們依托區位優勢,重點培育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推動產城融合與創新資源集聚。”管委會負責人告訴記者,園區集約化發展模式成為合肥都市圈產業升級的縮影。
“園區競爭已從政策優惠比拼轉向產業生態構建。”安徽省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指出,這種轉變在榜單變化中得到印證。2023年,浙江樂清經開區憑借低壓電器產業集群躍居榜單第2位;2024年,浙江余姚經開區通過“工業上樓”模式改造低效用地,單位面積產值提升3倍,排名顯著提升。
創新平臺成為生態構建的核心支撐。江蘇溧陽高新區聯合中科院物理所共建天目湖先進儲能技術研究院,年孵化科技成果逾百項;成都金牛高新區與西南交通大學共建軌道交通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發出時速600公里磁浮列車。安徽的園區則加快融入長三角創新網絡,池州高新區通過“光伏+儲能”一體化項目,實現清潔能源占比41%,年減碳量達50萬噸。
從榜單變遷可以看出,開發區的成功不再依賴于土地、稅收等傳統要素,而是取決于其構建創新生態的能力。2025年榜單中,前30位的開發區均擁有省級及以上孵化器或眾創空間,R&D經費投入強度普遍超過3%。這種發展路徑的轉變,標志著省級開發區正在從“制造車間”向“創新策源地”升級。
機制之變:從“單打獨斗”到“全域協同”,“飛地經濟”突破邊界
省級開發區的能級躍升,不僅體現在產業層面,更深刻地反映在體制機制創新上。四年來的榜單變化顯示,善于突破行政邊界、創新合作機制的開發區,其排名提升速度明顯更快。
跨區域合作成為開發區提升能級的關鍵路徑。云南創新“飛地園區”模式,昆明與迪慶共建香格里拉“飛地園區”,推動“云品出滇”;滬滇臨港科技城實現“上海研發+云南制造”協作。在安徽,來安經開區與南京江北新區共建“跨界合作區”,共享人才、技術和市場資源,這種協同效應使其在2025年發展潛力榜上躍居第16位。
管理體制的創新同樣令人矚目。衡陽選派縣委常委兼任園區黨工委書記,實行全員聘任制,極大提升了決策效率。四川新都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實施“局園合一”整合資源,以黨建引領構建新型治理體系,創新采用“1 + 1 + N”模式并規范管理,深化校地合作,探索“博士、服務、平臺”共享促人才對接。河南推行“管委會+公司”模式,加快社會事務剝離。這些創新在榜單上得到直接體現:2023年至2025年間,改革力度大的省份,其上榜園區數量年均增長超過20%。
“機制改革讓園區輕裝上陣。”安徽新蕪經開區相關負責人透露,通過企業投資項目承諾制改革,項目審批時限壓縮60%。在福州軟件園,“一企一策”精準服務使企業滿意度達98%,這種服務理念的轉變讓其連續四年穩居百強。
從更深層次看,這種機制變革反映了開發區功能的重新定位。2022年,報告首次將“職住分離度”納入評價體系,標志著開發區從單一生產功能向產城融合轉型的開始。到2025年,江蘇常州經開區通過實施衛生文體強區三年行動,新建三甲醫院1所、中小學5所,常住人口從2020年的35萬增至2024年的48萬,城鎮化率提升至78%,成為開發區轉型的典范。
榜單數據表明,體制機制創新與開發區發展質量呈現顯著正相關。2025年百強開發區中,有87家開展了不同程度的體制機制改革,其中前30名開發區全部實施了“管委會+公司”模式改革。這種制度創新,正在為開發區高質量發展注入持久動力。
未來之變:從“產業園區”到“未來城市”,“四維聯動”錨定新目標
站在“十五五”的新起點上,省級開發區正在經歷一場從“產業園區”到“未來城市”的深刻轉型。這種轉型的方向,在四年來的榜單演進中已現端倪。
根據2025年報告提出的“四維聯動”發展框架,未來開發區將通過“技術突破-集群升級-要素優化-制度接軌”實現能級躍升。這一框架在各地的實踐中已初見成效:成都雙流經開區精準劃定工業區塊線保障超40%工業用地,以“公園城市”理念構建綠道與公園體系確保藍綠空間超70%,打造產城生態一體樣板;浙江乍浦經開區構建“副產氫-氫能交通-化工原料”閉環,年減碳6000噸以上;安徽界首高新區推動“鉛鋰雙循環”,為資源型城市轉型提供樣板。
“未來園區不僅是產業載體,更是創新策源地和綠色發展標桿。”省經濟研究院專家表示,這種轉型在評價指標體系中得到充分體現。2025年的指標體系雖然保持穩定,但指標內涵已發生深刻變化。其中,“單位增加值綜合能耗”從“降低幅度”改為“絕對值”,體現了對綠色發展的更高要求;“職住分離度”指標權重提升,反映了對產城融合的重視。
具體目標令人振奮:國家級研發平臺覆蓋率突破50%、規上企業智能化改造全覆蓋、新能源消費占比不低于35%、關鍵環節本土化率提升至60%。這些目標在領先開發區中已開始落地:江蘇南京徐莊高新區打造“新藥苗圃”,累計孵化3家海外上市企業;浙江樂清經開區建成智慧水務系統,萬元工業增加值取水量下降12.85%;沈陽-歐盟經開區創新“歐洲技術+中國制造+全球市場”模式,對歐貿易額增長52%。
從四年榜單演進可以看出,省級開發區正從單一產業功能向綜合城市功能轉型。2022年榜單主要關注經濟指標,而2025年榜單明顯增加了綠色發展、產城融合等指標的權重。這種轉變意味著,開發區不再僅僅是經濟增長的引擎,更是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支撐。
從新站高新區的顯示屏,到長豐(雙鳳)的新能源車,從界首的循環工廠,到來安的跨省合作——四年來,安徽開發區的進階之路,正是中國省級開發區從“產業孤島”向“創新廊道”轉型的生動寫照。
四年榜單,見證了一場深刻的變革。從區域格局的重構到發展路徑的升級,從體制機制的創新到發展理念的蛻變,省級開發區正在經歷一場全方位的能級躍遷。在這場變革中,安徽開發區以其獨特的路徑選擇和堅定的創新實踐,不僅實現了自身的跨越發展,更為區域協調發展注入了新的動能。
省級開發區不再是簡單的企業聚集區,而是技術突破的試驗田、區域協同的連接點、綠色發展的示范區。在高質量發展新征程上,這些園區正以創新為墨、以協同為紙,書寫著中國式現代化的區域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