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11月10日電(記者 鄒碩)11月8日,中國人民大學全球領導力學院2025級海外治國理政英杰班開學典禮在京舉行。學院首批學員——來自南部非洲六姊妹黨的32名精英骨干齊聚人大,開啟學習新篇。
本次開學典禮是繼9月在非洲坦桑尼亞舉行預開學典禮后,學院首批新生首次來華參加的正式開學典禮。該批新生均是來自南部非洲執政黨政治精英,并在政黨和政府重要部門擔任重要職務,是各國領導層的核心后備力量。
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張東剛、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國際交流中心副主任姚建國、外交部非洲司公使趙勇、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國際合作司副司長關志勇出席活動并先后致辭,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鄭新業主持致辭環節。
張東剛歡迎遠道而來的非洲同學們。他表示,全球領導力的塑造,根植于對"世界向何處去"這一時代之問的深刻洞察與積極回應。學校成立中國高校首家全球領導力學院,秉持為人類進步擔當、為全球發展盡責的初心使命,打造課程、育人、師資"三大體系",構建融教學、研究、實踐、對話于一體的綜合性平臺。希望同學們以本次學習為新的起點,在服務人類美好未來中提升思想力,做共同發展的推動者;在探求真理真知中錘煉決斷力,做普遍安全的守護者;在增進交流互鑒中涵養包容力,做人類文明進步的促進者;在參與全球治理中激發革新力,做敢于擔當的建設者。祝愿中非人民在現代化征程上攜手同行,共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邁向和平、安全、繁榮、進步的光明未來!
姚建國表示,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式現代化取得重大成就,為世界和平發展與全球南方國家探索現代化道路提供了全新選擇和寶貴啟示。中國堅持獨立自主,扎根本國實際,依靠艱苦奮斗和全面深化改革,走出了適合自身國情的發展道路,其成果與經驗屬于中國,也屬于世界。中非友誼源遠流長,雙方在民族解放、國家發展和現代化建設中肩負著相似使命。本次"英杰班"的舉辦,正是中國共產黨與全球南方政黨分享治國理政經驗、共同培養強黨興國人才的重要實踐。來自非洲各政黨的青年精英是傳承中非友誼、推動非洲振興的關鍵力量,希望大家把握機會,深入理解中國實踐,以青春力量賡續中非友好,在現代化征程上攜手同行,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新的貢獻。
趙勇表示,中非從來都是命運共同體。去年9月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將中非關系提升為新時代全天候命運共同體,明確推進現代化"六大主張"和"十大伙伴行動",彰顯共同逐夢現代化的堅定決心。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擘畫了中國發展新藍圖,明確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為深化中非合作、引領全球南方現代化注入新動力。希望各位深入研學中國實踐、積極交流互鑒,做新時代全天候中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者、治國理政經驗的交流者和人文交流與民心相通的推動者,以落實北京峰會成果與"全球四大倡議"為抓手,抓住2026年"中非人文交流年"機遇,深化各領域合作與交流,為推動中非合作高質量發展、共建新時代全天候中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
關志勇表示,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總鑰匙。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中國人民通過艱苦奮斗,展開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壯美畫卷,打破了"現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并為其他發展中國家實現獨立自主發展提供了借鑒和參考。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全球南方"的重要成員,中國率先引領南南合作事業,推進探索全球南方現代化發展路徑。中國人民大學全球領導力學院致力于培養符合時代需求、世界需求的未來全球性領袖型人才,為完善全球治理、推動可持續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南部非洲國家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好朋友,希望各位學員充分利用此次來華交流學習的機會,將學習收獲運用到本國實踐,為探索符合本國國情的現代化道路貢獻智慧。
中國人民大學全球領導力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哲學院院長臧峰宇作為教師代表發言,希望學員們通過實地調研"洞見"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邏輯,理解發展背后的方法論;做到"知行合一",掌握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思維方法,淬煉植根本土的領導力;搭建中非文明交流互鑒之橋,促進"烏班圖"精神與"天下為公"理念對話,共同探索更具包容性的全球治理方案。
中國人民大學全球領導力學院副院長、絲路學院副院長江曉麗發布本次2025級新生在華研修與培養方案,詳細介紹了本次學習的研究方向劃分、課程安排和調研安排等。同學們將前往北京、岳陽、井岡山、福州、義烏、蘇州等6個中國代表性城市開展系統化學習與調研,以"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方式洞察中國式現代化的核心成就與鮮活實踐。
坦桑尼亞革命黨雙親會秘書長艾利·薩魯姆·哈皮,安哥拉人民解放運動基蘭巴地區黨員熱蘇斯·蒂瑪·桑戈,津巴布韋非洲民族聯盟—愛國陣線法律局副局長恩諾克·丹布佐和南非非國大豪登省婦女聯盟成員、非國大政治教育委員會成員梅維斯·諾馬森巴·卡巴分別作學員代表發言。
大家對中國人民大學和中聯部提供這一寶貴的學習機會表示感謝,并對能成為首屆"英杰班"學員深感榮幸。他們一致認為,此次學習不僅是個人成長的重要機遇,更承載著促進非中合作、探索發展道路的深切期待。在華學習期間,將會珍惜時光,潛心研學,力求深刻領悟中國的發展經驗與治理智慧,未來為各自國家的繁榮進步、為非中友誼的深化貢獻智慧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