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黃金周期間,我搭乘復興號動車組從攀枝花前往成都。身份證在閘機前輕輕一掃,“嘀”的一聲,清脆利落,缺不經意間撥動了記憶的琴弦。
記憶里那個明媚的午后,小男孩一只手緊緊攥著爸爸的衣角,一只小手指著靜臥的綠皮火車,好奇地問道:“爸爸,它可以變成鋼鐵俠嗎?”爸爸輕聲回答:“鋼鐵俠馬上要送我們回家嘍。”嬉笑間,我與父親一同踏入車廂。
綠皮火車裹著煤煙味搖搖晃晃,車輪與鐵軌撞擊的‘哐當’聲,比父親的故事還綿長,傍晚時與父親一同在攀枝花火車站上車,第二天清晨抵達成都。彼時的我還不懂得路程的奔波,只覺得車程十分有趣,一路上不僅有父親細心準備的吃食與漫畫書。列車售貨員推著小車來回吆喝著“瓜子花生礦泉水…”,一切都新鮮而溫暖。
翌日,天蒙蒙亮。伴隨列車的平穩靠站,我與父親一同走出車站。“爸爸,爺爺在那兒!”眼尖的我一眼就看到了站外等待的爺爺,奮力朝著爺爺揮手。彼時,那一張小小的火車票在我心里是跨越山川、通往征途的通行證。鐵路,也自此在我心中悄悄埋下了一顆小種子。
這一幕,在記憶里沉淀了二十余年。如今,我已在鐵路系統度過十二個春秋,日常的鐵軌巡檢、調度核對,讓‘鐵路’二字從童年的好奇,變成了刻進骨子里的責任。再登列車,心境早已不同 —— 從前是盼著終點的孩子,如今是守護旅途的鐵路人。那列搖搖晃晃的綠皮火車,不僅載著我告別童年,更載著我接過了‘守護’的接力棒。
而今飛馳在祖國大地上的,是“風馳電掣”的復興號。“復興號的車廂里沒有煤煙味,只有空調的微涼,燈光亮得像白晝,車輪劃過鐵軌的聲音輕得像耳語 —— 原來‘風馳電掣’,是把從前的‘漫長’,縮成了此刻的‘轉瞬’”,唯有耳畔傳來車輪與鐵軌有節奏的“哐當”聲,似乎還在向世人訴說著鐵路的動人故事。
恍惚間,手機傳來輕輕的震動:“您已進入成都……"抬眼望去,窗外是拔地而起的工業園區,充滿生機。這一刻我仿佛真正明白,時代的列車,正如這滾滾前行的車輪,終將搭乘我們駛向更為廣闊、光明的未來。
而這一份關于鐵路的情誼與傳承,恰如父親那一次次的有力的托舉,也如火車站前爺爺守候多時關切的眼神。它們聚成光,“父親的托舉、爺爺的守候,還有我手中的鋼軌、眼前的復興號,都是這束光的延續 —— 鐵路不僅承載著旅途,更承載著一代人的期盼,一代人的堅守”。
(作者:文/李豐耘、張遠萍 圖/李豐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