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7件檢察機關依法懲治危害食品藥品安全犯罪典型案例,涉及保健品、牛肉、中藥等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食品藥品,并披露了檢察機關今年前9個月辦理相關案件的數據。其中,河南省南陽市臥龍區人民檢察院辦理的“袁某某等人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入選。
據悉,2025年,全國檢察機關堅持“四個最嚴”要求,依法履行檢察職能,嚴厲打擊危害食品藥品安全犯罪。2025年1月至9月,全國檢察機關批準逮捕危害食品安全犯罪1025件1693人,起訴3762件7316人;批準逮捕危害藥品安全犯罪279件443人,起訴1354件2668人。檢察機關充分履行法律監督職能,建議行政執法機關移送涉嫌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犯罪案件471件495人,監督偵查機關立案182件213人。
這批典型案例辦理具有三個鮮明特點,一是堅持全鏈條打擊,全面懲處涉案的生產、運輸、批發、零售等各個環節。二是堅持檢察綜合履職,推動建立健全協同高效的監管機制。三是全面準確貫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
最高檢經濟犯罪檢察廳相關負責人指出,檢察機關將持續加大對危害食品藥品安全犯罪的打擊力度,深挖上下游產業鏈,堅決摧毀犯罪網絡,進一步健全完善食品藥品安全領域行刑銜接機制,凝聚打擊涉食品藥品安全違法犯罪合力,為建設更高水平平安中國、健康中國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其中,南陽市臥龍區人民檢察院辦理的“袁某某等人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案例中,檢察機關依法履職,起到了辦理一案,教育一片的法治效果。
立案監督。2023年2月,南陽市臥龍區居民李某服用購買的黑莓壓片糖果后心慌嘔吐,攜帶產品向南陽市公安局臥龍區公安分局報案,公安機關對涉案產品進行快檢,結果呈那非類陽性,但進一步檢測卻未檢出那非類物質,遂作出不予立案決定。臥龍區院食藥環辦案團隊依托偵查監督與協作配合辦公室了解到該情況后,結合對功效類食品、檢測技術局限性及食品領域犯罪手段更新的認知,判斷涉案產品可能添加新型那非類衍生物。針對該新型衍生物在國內未被列入食品非法添加物質名單、缺乏檢驗方法與檢測標準等核心問題,臥龍區院牽頭組織公安、市場監管等部門及高校學者,開展專家評估與檢測方法論證。南陽市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采用高效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方法、柱層析法,從壓片糖果中精準分離并提取出可疑添加物,用核磁共振波譜儀檢測測試分析其成分構成及分子式結構,于2023年5月29日作出檢測分析報告,認為該添加物系人為改變伐地那非分子結構形成的新型衍生物,屬于人工合成的化學物質。消費者在不知情的情況下不恰當或長期服用,可能造成嚴重后果。該檢測報告為案件的準確定性提供了依據,2023年6月25日,臥龍區院依法監督公安機關立案偵查,對案件偵破及推動制定相關檢測標準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批捕起訴。被告人袁某某、王某某、廖某到案后,以主觀不明知涉案非法添加物的有毒、有害屬性為由,拒不認罪。對此,臥龍區院引導公安機關深入調取三人近4年來的微信聊天記錄,全面固定其長期從事食品生產銷售、故意選用新型伐地那非衍生物作為壯陽原料以規避國家監管的客觀證據,清晰揭示出三人對非法添加物的違法性和危害性具有明確認知,為認定其主觀明知提供了證據支撐。與此同時,臥龍區院在審查案件過程中,針對上游抗檢測原料供應方及生產加工幫助者等相關人員,依法開展追捕追訴工作。其中,對于經追捕到案的上游抗檢測原料供應方王某等5人,臥龍區院指導公安機關多維度搜集證據,不僅調取了該團伙人員親屬名下的車輛登記信息、高速行駛軌跡、賓館入住記錄,還全面核查了快遞寄送記錄、微信聊天記錄等細節信息,通過構建完整的證據閉環,徹底推翻了王某團伙的無罪辯解,促使其認罪認罰。經追訴到案的董某等3人,在確鑿證據面前對其犯罪行為供認不諱。至此,該案實現了從原料供應、生產加工到終端銷售的全鏈條打擊,有力遏制了此類犯罪的蔓延勢頭。
指控與證明犯罪。庭審過程中,辯護人提出,被告人行為時該衍生物未被列入食品非法添加物質名單,且《意見》尚未出臺,涉案添加物不能據此認定為“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針對這一辯護觀點,公訴人通過充分有力的闡述,明確認定依據。經審理,臥龍區人民法院采納了檢察機關指控的事實、情節和量刑建議。
協同治理。臥龍區院在辦案過程中發現,全國多地出現相同或類似新型衍生物因無法檢出或種類屬性無法認定導致不法分子逃避處罰的情況。為此,臥龍區院與市場監管部門專題協商溝通,同步推動將涉案新型那非類衍生物的種類屬性及檢驗檢測方法層報至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經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組織5家省級以上權威檢測機構對涉案物質屬性及檢測方法進一步驗證后,于2023年10月9日下發《關于〈食品中雙丙酚汀的測定方法〉等3個測定方法可用于食品安全案件查辦的通知》,正式將本案中的非法添加物命名為“伐地那非雜質30”,并公布了食品中伐地那非雜質30的測定方法,徹底堵住了不法分子通過 “結構修飾” 逃避檢測的漏洞。針對功效類食品泛濫、利用網絡隱蔽銷售等突出問題,臥龍區院結合辦案,向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制發檢察建議,督促其先后部署開展民生領域“鐵拳行動”“守護民生”等食品安全系列專項執法行動,依法查辦多起危害食品安全案件。與此同時,臥龍區院加大普法宣傳力度,開展多種形式普法宣傳活動,有效提升了群眾對食品安全的防范意識和法律認知。
而該案件的典型意義主要突出在三個方面,首先是準確把握實質性危害,著力守護食品安全。檢察機關在辦理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案件時,始終將準確認定非法添加物的危害性作為核心環節,結合物質的化學特性、毒理反應及實際食用后的健康風險評估,對其是否具有毒性、危害程度及潛在風險進行實質性審查,協同市場監管部門等加強分析檢驗,由相關專業檢測機構和市場監管部門分別出具成分分析報告、檢驗報告和認定意見,嚴格區分非法添加物與合法食品添加劑的界限,準確認定案件事實。
其次是堅持高質效履職,積極助推社會治理。針對涉案物質未列入食品非法添加物質名單情況,檢察機關堅持以案件為切入點,深入剖析背后潛藏的監管空白、標準滯后等深層次問題。在依法監督辦理刑事案件的過程中,主動加強與相關職能部門溝通協作,積極推動新型物質命名,促成國家層面檢測標準的制定與出臺,為查辦同類案件提供統一遵循和技術方法。堅持通過制發檢察建議、開展普法宣傳等多種方式,持續完善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機制,推動形成“刑事打擊-行政監管-行業規范”的閉環治理鏈條,凝聚高效聯動合力,提升社會治理整體效能。
同時注重全鏈條打擊,切實強化法律監督。在辦理危害食品安全案件時,檢察機關不僅聚焦于直接實施犯罪的行為人,更要強化證據審查,著力深挖犯罪網絡的每個環節,強化法律監督職能。通過引導公安機關運用大數據核查等精準手段,全面調取涉案人員的行動軌跡、資金支付結算明細、網絡聊天記錄等關鍵證據,層層追溯犯罪源頭與擴散路徑。對上下游涉案人員,依法從嚴追捕追訴,確保不遺漏任何犯罪節點,真正實現對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全鏈條打擊,摧毀相關犯罪網絡的生存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