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11月10日電 在9日上午舉行的世界互聯網大會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與傳承論壇上,故宮博物院副館長朱鴻文發表了題為《故宮博物院的數智化轉型》的主旨演講。她表示,在2019年提出的“四個故宮”的建設體系里,數字故宮不僅僅是當中的一項,也是推動故宮整體建設非常重要的一個支撐,是在數字時代的一個創新。
據朱鴻文介紹,數字故宮的建設從開始到現在差不多有將近30年的時間。第一個10年是“從沒有到有”,接下來的10年就是“從有到好”,到如今的10年就是讓數字技術和故宮事業的發展深度融合。
數字故宮建設從藏品的數字化采集開始。從開始到2019年差不多20年的時間,只完成了故宮藏品總量的1/3都不到。2019年之后,成立了數字故宮領導小組,從采集的標準化建設、采集流程的規范化以及跟社會的合作等方面發力。到目前為止,大概有一百多萬件套的藏品有了數字身份證,完成了差不多一半多的數量。
朱鴻文表示,故宮數字文物庫在2019年向社會免費開放。第一次開放了5萬件,到今天為止有15萬件對外開放。據統計,每年差不多有7000萬游客或在網上瀏覽,再加上每年實到故宮的觀眾差不多2000萬,差不多有將近1億的觀眾了解故宮文化。
除了線上數字文化的產品,故宮還有線下有數字館。目前,數字館已經建設到了第三代,最新的數字館設在故宮的大高殿,能夠實現海量藏品的欣賞、虛擬的策展。
朱鴻文還介紹,故宮最近幾年正在做的數字孿生是最新的科技成果應用。目前,這個成果已經 初步顯現,放在故宮博物院的小程序里,能瀏覽養心殿和中軸線。她希望這個關鍵技術能夠加持故宮的遺產保護、博物館的開放,以及對游客、對觀眾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