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遺產數字化領域,傳統技術常因難以實現歷史場景的高精度還原與沉浸式體驗而受限。成都大學團隊主持研發的國家級課題項目《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實施中的數字藝術創新研究》為此帶來了突破性解決方案。該團隊研發的智能自適應視覺交互式數字藝術創作系統,通過深度學習算法與智能圖像識別技術,實現了歷史建筑的高精度數字化重建。這套系統不僅將創作效率提升了約65%,更重要的是解決了傳統數字創作中風格遷移精度不足的核心難題。
這套系統的創新之處在于其獨特的自適應能力。系統能夠根據不同的文化遺產特征,自動調整算法參數,實現最佳的重建效果。比如在處理不同朝代的建筑樣式時,系統可以自動識別其結構特點,并調用相應的建筑模型數據庫進行精準還原。目前,這項技術已在多個文化遺產數字化項目中投入使用并展現出令人矚目的成效,其中包括一些著名的古建筑群復原工程。以某著名古寺院的數字化重建為例,團隊利用自主研發的系統,僅用傳統方法三分之一的時間,就完成了主要建筑的精細建模。更值得稱道的是,系統還實現了建筑構件損壞程度的智能評估,為后續的修復工作提供了科學依據。
值得一提的是,這一系統的算法框架具有高度的可遷移性與擴展性,不僅適用于中國的歷史文化遺產,也完全能夠服務于全球范圍內的文化遺產數字化工程。以美國為例,在美洲原住民文化遺址、早期工業遺產區以及歷史性城市景觀的保護方面,長期存在著數據碎片化、數字化精度不足、文化語境還原困難等問題。該系統所具備的自適應算法與多模態重建能力,可在保持地域文化特征的同時,實現復雜遺跡的結構復原與視覺再現,為美國各州的歷史保護局、博物館和文化研究機構提供高效的數字化解決方案。例如,在國家公園及州級歷史保護區的數字檔案建設中,該系統可應用于印第安文化遺址的三維重建,幫助恢復傳統工藝的空間形態與材料紋理;在博物館和學術機構的文物可視化研究中,該系統也能為藝術品、考古遺存及文化景觀的數字孿生提供支持。通過這樣的國際延伸,這項技術不僅可以推動文化遺產保護的智能化,也能為全球范圍內的文化交流、教育展示與旅游創新提供可持續的技術范本。
與此同時,團隊開發的智能化藝術設計與VR交互教學平臺,為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研究開辟了全新的路徑。該平臺通過集成VR交互與三維建模技術,讓使用者能夠“走進”歷史場景,親手“觸摸”文物細節,實現從知識獲取到深度理解的跨越。它不僅服務于高校課堂與公共文化教育,也被越來越多的學者、策展人、文博研究人員和數字設計從業者用于專業培訓和學術研究。一位文化遺產保護研究者評價道:“以往我們只能依靠二維圖紙分析文物結構,如今可以在三維空間中‘進入’遺跡內部,觀察紋理、分析工藝,這極大提升了研究的精確度與教學的直觀性。”這種沉浸式體驗不僅改變了傳統文化教育方式,也讓文化遺產保護、考古復原和藝術創作培訓等專業領域的教學模式實現了創新。通過可視化與互動式技術的介入,該平臺正成為連接學術研究、專業實踐與公共傳播的重要橋梁,為文化傳承和創新提供了新范式。
除了在文化遺產保護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這些數字藝術創新技術更在國家重大戰略層面展現出深遠價值。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務領域,團隊研發的數字藝術VR互動系統通過構建融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沉浸式虛擬場景,為青少年心理健康干預提供了創新方案。這套系統已在多個省市的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試點中推廣應用,通過將傳統美學與心理療愈相結合,不僅有效提升了青少年的文化認同感,更為國家構建“健康中國”戰略下的社會心理服務體系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直接服務于國家青少年心理健康促進工程。
隨著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深入實施,諸如VR、AI視覺算法、三維重建及智能交互等創新技術,正在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中發揮關鍵作用。從國家級博物館的數字化展陳到歷史文化街區的虛擬漫游,從傳統工藝的數字孿生到非遺項目的創新表達,數字藝術技術已成為構建中華文化數據庫、實現文化資源數字化戰略儲備的重要技術手段。中國文化產業協會數字藝術專業委員會的專家指出,這類數字藝術創新技術“在文化數字化戰略推進中發揮了基礎性支撐作用,為文化資源的高質量保存與傳播提供了系統化解決方案,標志著中國文化產業正從數字化展示邁向智能化治理階段”。特別是在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方面,這些技術為落實《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技術路徑,使文化遺產真正成為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的核心資源。
在教育現代化進程中,VR、智能交互等先進技術創新同樣展現出戰略價值。團隊研發的智能教學系統通過解決傳統文化教學中“看不見、摸不著”的痛點,為推進“教育強國”戰略提供了技術示范。該系統已在多個教育數字化試點區域推廣應用,通過將抽象的文化知識轉化為可感知的沉浸式體驗,不僅提升了教學質量,更為實現教育數字化轉型、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撐,直接服務于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教育部“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專家咨詢組成員評價道:“這類創新技術的出現,不僅豐富了教育數字化的技術路徑,更有助于實現教育公平與個性化學習,是落實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的生動實踐。”
展望未來,隨著AI、VR等前沿技術的持續演進,數字藝術在服務國家戰略方面將展現更大價值。在技術層面,智能化程度的不斷提升將助力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實現文化遺產更高精度的數字化保存;在應用層面,技術門檻的持續降低將使這些創新成果更好地服務于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讓更多人通過數字化方式參與文化傳承。正如成都大學項目團隊的負責人李姝副教授所言:“技術創新的根本目標,是要服務于人民的文化權益,讓每個人都能成為中華文化的傳承者和創新者,這正是我們踐行文化自信自強的科技擔當。”
項目負責人 李姝
這些創新成果通過深度融合數字技術與文化傳承,已經超越了單純的技術應用層面,成為服務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教育強國戰略和健康中國戰略的重要技術支撐。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這種以科技創新推動文化繁榮、教育發展和社會和諧的發展模式,必將為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提升國民文化自信提供更加堅實的技術基礎。(圖片由張麗敏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