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六百年海門衛城煥新顏 “衛城遺韻”成古今交匯文化地標
在臺州市椒江區海門街道東門嶺上,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的晏清門,如今成為不少市民和游客清晨打卡的熱門地標。白發老人在青石階上舒展筋骨,身著漢服的年輕人倚著東山城墻取景,將椒江二橋與晨光一同定格。這座被稱為“衛城遺韻”的古跡,不僅是區級文物保護單位,也在社交平臺上吸引越來越多人前來探訪。
“海門衛城的選址是古代海防工程的典范?!迸_州市戚繼光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林汝志介紹,衛城依托東山制高點,俯瞰椒江入??冢纬伞耙郎脚R江、五門五河”的防御體系。據《康熙臨海縣志》記載,衛城曾設五門、五河,兼具防御與排澇功能。如今僅存的晏清門,成為那段歷史的唯一見證。
東山不僅地勢險要,也是舊時“海門八景”的集中地?!皷|巒觀日”“東山秋月”等勝景均出于此。近年來,東山城墻依據史料進行復原,垛口等軍事元素重現,山勢與城墻走勢融為一體,展現出“因形就勢”的筑城智慧。
在戚繼光紀念館內,“臺州大捷”壁畫再現了明嘉靖年間抗倭的烽火歲月。據林汝志介紹,戚繼光曾駐守海門衛,創“鴛鴦陣”、設烽火臺,于嘉靖四十年(1561年)九戰九捷,取得“臺州大捷”,徹底扭轉東南抗倭局勢。民間童謠《東門嶺頭三沖炮》至今傳唱,講述的正是戚繼光布設疑兵智退倭寇的經典戰例。
除了軍事功能,海門衛城也是商貿往來的樞紐。清光緒年間,海門因碼頭繁盛被稱為“小上海”。如今走在東門路上,金銀巷、賣布巷等舊街名仍在,靖波門附近曾是海關所在地,商賈云集。當地不少習俗,如端午食餅筒、正月十四吃糟羹,也與戚家軍傳說密切相關。
近年來,海門老街經修復后,成為融合明清建筑與現代休閑的文化街區,曾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遺產保護獎。老人們在晏清門前追憶往昔,年輕人在觀海樓前拍攝“古今同框”,文化遺產以新的方式融入城市生活。
“文化遺產的終極價值,在于融入當代人的精神世界。”林汝志表示,無論是童謠傳頌的集體記憶,還是漢服打卡背后的文化認同,都讓抗倭精神與衛城歷史在新時代得以延續。夜幕降臨,東門路口戚繼光雕像旁的燈火次第亮起,不再傳遞警訊,卻照亮了一座城市對歷史的珍視,與對“海晏河清”理想的不懈追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