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農業農村部發布的《全國“村字號”文體活動情況報告》顯示,全國“村字號”活動類型多達24種,2024年全國農村累計舉辦各類文體活動超過220萬場,農民參與文體活動比例超七成。
從貴州“村BA”現場的侗族大歌,到湖南“村廚”背后的苗繡工藝,再到江蘇“村跑”現場的農民版畫……火熱的“村字號”文體活動正讓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實現由“靜默存在”到“動態傳承”的轉變。
“村味”盎然是“村字號”文體活動的鮮明特色。深入開展鄉村文化資源調查,發掘出獨屬于本地的文化內容與文化符號是避免雷同、打造特色的關鍵。
舞臺設在田間地頭,道具就地取材,獎品多是農特產品。“村字號”活動農人、農地、農味、農產俱全的模式,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根植于最具有本土生命力的地方特色資源,是“村字號”文體活動想要辦得好的秘訣。
以貴州省銅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打造“村戲”文化品牌為例。自2023年啟動以來,該活動已從田間地頭的自發演出發展為有組織、有規模的文化盛事。
打造“村戲擂臺賽”,各村鎮自行編排競演曲目,村民自愿報名參與表演,一起從民族歷史文化中挖掘素材,并編排成歌、戲、舞、雜耍等節目……在現代科技和時尚元素的激活下,古老非遺和口口相傳的故事以充滿活力的新方式得到呈現。如今,該地已挖掘124個民間故事、310首民歌,將“村戲”打造成為地方特色IP,不僅吸引大量當地年輕人參與其中。不少國內外游客、外國留學生等也專程前來觀看、體驗、參與。
如今,“村字號”文體活動已進化出多元形態,相關配套設施、衍生新興業態不斷豐富,并依托短視頻平臺等網絡傳播,形成“破圈”。“村字號”IP的溢出效應豐富了文旅供給,讓原本局限于一地、游客挖掘難度大的地方特色文化得到更多關注,也帶動越來越多傳統民俗、農耕技藝等走進公眾視野。
仔細觀察會發現,不少爆火的“村字號”活動都有著深厚的鄉土傳統,離不開當地的歷史傳統與鄉風民俗。貴州“村BA”籃球賽與當地苗族傳統節日“吃新節”融合,可謂“逢節必賽”,已有數十年歷史;浙江“村晚”能夠追溯至40余年前,舞臺設備已從當年的煤油燈變成電子屏,而當地村民的熱情沒變,一直是一年中翹首以盼的歡聚時刻,也是無數游子心中難以割舍的鄉愁;云南省景洪市勐養鎮曼掌村的“村咖”,依托的是當地傣族織錦、慢輪制陶等18項國家級、省級非遺項目和別具特色的傣族文化……
把村莊歷史和農特產品寫進村歌,開發以民俗元素為主題的文創產品,以村戲、村舞“PK賽”吸引游客帶動文旅客流……“村字號”文體活動的興起,既滿足了當地人對更高層次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又以真金白銀為他們帶來貨真價實的收入。
農之強,在經濟,也在文化;在物質,更在精神。“村字號”文體活動這張亮麗名片,讓農民收獲鄉土文化榮耀感,在歌聲、舞蹈、競技中守望鄉土、實現價值,為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探索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