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82歲的冉啟常看著自家干南瓜片在直播間十分鐘內售罄,振臂驚呼“網絡太神奇”時;當70歲的覃智英提著黃豆和酸辣椒走進“村抖”集市,不到20分鐘就收獲140元貨款時,黔北務川的鄉村正在發生一場靜悄悄的變革。這場以“村抖”為名的實踐,不僅讓手機成了“新農具”、直播成了“新農活”,更勾勒出數字技術賦能鄉村振興的生動圖景。
“村抖”的興起,始于對民生需求的精準回應。今年6月,蕉壩鎮千畝鮮食玉米豐收,為拓寬農戶銷售渠道,鎮干部與群眾急中生智將直播間搬入田間地頭,十余位主播現場直播帶貨,吸引62萬人次觀看,累計賣出鮮食玉米、農家臘肉、灰豆腐等農特產品12.8萬元。
這份應急探索的成功,恰恰戳中了山區農產品銷售的痛點——過去村民趕集要“風吹日曬守整天”,土貨再好也常“藏在深閨人未識”;如今“人趕集”變“貨上網”,農歷三、六、九的趕集日成了“云端集市”的開播日,村民帶著農產品到直播現場排隊取號,坐等訂單上門。從蕉壩鎮48場直播81.6萬元銷售額的積累,到全縣職校師生60余場直播帶動20余萬元增收的延伸,“村抖”用最接地氣的方式,打通了農產品出村進城的“最后一公里”。
“村抖”的進階,在于從流量熱鬧到產業生態的深耕。務川沒有止步于零散的直播帶貨,而是主動構建起可持續的發展體系。在人才端,本土服裝老板轉型主播、職校師生組團助農、村民親自上鏡推介,形成了“專業團隊+草根力量”的主播矩陣,鄉音土語里傳遞的真誠比華麗話術更打動人心。在供應鏈端,貴州村抖珍選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應運而生,整合16個鄉鎮(街道)資源建立“四統一”體系,讓簡陋包裝的土貨有了標準化“身份標識”。
更令人欣喜的是,物流企業主動上門合作,昔日制約外銷的物流瓶頸正在破解。這種“教育賦能+草根直播+企業化運營”的模式,讓“村抖”從公益助農走向市場經營,實現了從“賣得出”到“賣得久、立得住”的跨越。
“村抖”的價值,早已超越單純的商品交易。在務川中等職業學校的直播間里,“跟著佬家人趕鄉場”的實踐課成了全國產教融合典型案例,學生們在帶貨中錘煉技能,把課堂知識轉化為服務家鄉的能力;在蕉壩鎮的直播現場,臘肉的醇香、酸豆角的酸爽、糊辣椒的焦香通過鏡頭傳遞,讓務川的民俗文化與生態特色同步走向全國。
如今,“村抖”正在將互聯網的數字流量轉化為鄉村發展的實實在在增量。這種增量,既有村民錢包鼓起來的物質收獲,更有鄉村活力被激活的精神提振——當覃信容背著空背簍笑著說“有好貨我就來”時,我們看到的是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自信。
從田間地頭的創新直播到覆蓋全縣的電商生態,務川“村抖”的實踐印證了一個道理:鄉村振興從來不是千篇一律的復制,而是要找準數字技術與本土實際的結合點。當政策紅利與基層探索相遇,當技術創新與人文溫度共鳴,“村抖”不僅抖掉了銷售的愁緒,更抖出了產業的希望、文化的魅力、治理的效能。
“村抖”聲聲響,振興路漫漫。隨著直播小屏與地域文化、鄉村旅游的深度融合,務川的數字鄉村實踐必將解鎖更多可能。而那些直播間里的笑臉,那些鍵盤敲擊出的訂單,那些物流車揚起的塵土,正是鄉村振興最動人的注腳。
(全媒體記者 鄒琴印 申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