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11月14日(記者 曹靜)對于失去感知或行動能力的人來說,腦機接口就像一座橋,連接起“意念”與“現實”,激發出大腦的無限潛能,讓“思想”重新主宰“身體”。
“比如完全失明的患者,其個人、家庭與社會都承受著巨大負擔。如果技術成熟,我們有望幫助他們恢復基礎視覺,重獲生活自理的能力與尊嚴。”談及腦機接口將如何改變生活時,明視腦機科技(蘇州)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兼首席技術官王進這樣說。
2025年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上,明視帶著“基于植入式腦機接口的人工視覺重建”項目參加了“直通烏鎮”全球互聯網大賽,并在總決賽上獲得“數智醫療”賽道三等獎。
腦機接口系統本質上是一座雙向交互的橋梁:在“輸出”路徑上,它解碼大腦的運動意圖,幫助患者控制外部設備;在“輸入”路徑上,則是向中樞神經系統傳遞感覺信息,以重建視覺、觸覺等感知功能。明視聚焦的是后者——通過微創植入電極刺激視覺皮層,幫助失明患者恢復視覺功能。
“這個方案有臨床效果,而且也更容易被醫生接受?!蓖踹M說,“我們并不是單純追求技術上的突破,因為顛覆性的技術往往伴隨著更高的風險,需要經過充分驗證。”
在技術上,明視追求100%的儲備,但運用到臨床,只敢應用其中最成熟的10%,因為“醫療技術關乎生命,要謹慎,要有敬畏心”。據王進介紹,明視的商業邏輯是先有科研,后有產品。
“我們首先通過實驗驗證效果,再進入臨床研究確定參數,最終才轉化為產品?!彼f。通過“多學科交叉,快速整合”這一邏輯做出來的產品,醫生和患者的接受度均更高。
“一個基本原則就是,技術要給病人帶來更多好處,而不是更大風險?!彼f。
王進說,明視剛剛成立半年,這次比賽讓他有了更強的危機意識。
侵入式腦機接口在上市前往往需要通過監管機構的嚴格審批,在技術研發、臨床試驗、政府審批等環節進展最理想的情況下,也需要5年以上,而且最終的成功上市者屈指可數。在比賽過程中,通過與同賽道的“前輩”企業交流,王進意識到,如果這期間無法保持自身的造血機制,公司很可能會陷入困境,同時也堅定了他“沿途下蛋”的運營思路:逐步積累技術,階段性推出市場化產品,從而維持明視自身的造血機制,幫助團隊走向視覺重建項目的終點。
“相比高風險高療效的方案,我們更傾向于風險可控的路徑——哪怕當前療效有限?!蓖踹M說,“醫療技術的核心不是一味追求突破,而是在安全與效果之間尋找可持續的平衡。”
(編輯:曹靜 程爾凡 涂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