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11月15日電 11月14日,"適應氣候變化中國方案"主題邊會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三十次締約方大會(COP30)中國角成功舉辦。中國代表團團長、生態環境部副部長李高、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劉振民、中國氣象局副局長熊紹員、意大利氣候變化事務特使弗朗西斯科·科瓦羅科爾瓦魯出席會議并致辭。
李高表示,氣候變化是人類共同面臨的嚴峻挑戰,中國一貫堅持減緩和適應并重,發布實施《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推動省級適應氣候變化行動,開展39個深化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形成"國家戰略+省級落實+城市示范"協同推進的工作格局。中國宣布的新一輪的國家自主貢獻目標,納入"2035年氣候適應型社會基本建設"這一目標,將適應能力建設提升到了新高度。中方愿同各方一道,攜手應對氣候變化挑戰,強化氣候變化影響早期預警和風險評估、加強適應氣候變化融資、深化全球適應氣候變化務實合作,共同提高全球適應氣候變化能力。
劉振民指出,氣候適應已不再是"選擇題",而是關乎人類共同未來的"必答題"。中國將繼續與各國一道深化氣候適應合作,通過深化氣候適應伙伴關系和南南合作,構建雙邊、區域范圍早期預警合作平臺等方式,推動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共建清潔美麗、韌性包容的世界!
熊紹員表示,中國積極實施《早期預警促進氣候變化適應中國行動方案(2025—2027)》,推出了"媽祖"早期預警中國方案,借助風云氣象衛星積極服務全球,不斷分享防災減災中國實踐,中國愿與各方加強早期預警技術交流合作,助力發展中國家早期預警能力建設,讓早期預警真正成為全球氣候適應的"共同屏障"。
弗蘭西斯科·科爾瓦魯對中國適應氣候變化進展和成就表示贊賞。他表示,中國的適應氣候變化進展報告展示了全球適應行動的現在和未來,以及加大適應融資的必要性。適應氣候變化是為了全人類的福祉。期待中國能發揮全球南方國家和北方國家之間的橋梁作用,凝聚全球氣候治理合力。
本次邊會發布了2025年度深化氣候適應型城市典型案例集、中國方案"媽祖"早期預警工具和人工智能氣象預報訓練數據集全球普惠公共產品等成果,展示了中國早期預警和適應氣候變化行動的創新實踐。
本次主題邊會匯聚了全球氣候治理的各方力量,會議邀請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陳德亮作了中國健康適應經驗與氣候韌性特邀報告。中外嘉賓圍繞中國重點領域適應經驗、加強早期預警促進氣候變化適應、中外適應氣候變化行動、國內外城市適應氣候變化政策創新與實踐等主題分享前沿理念和實踐案例,并進行深入研討交流。
邊會由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中國氣象局國際合作司共同指導,生態環境部環境發展中心牽頭,聯合國家氣候中心、清華蘇州環境創新研究院、北京林業大學共同主辦,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技術支持。來自政府部門、研究機構、國際組織等的150余名代表現場參加了邊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