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11月15日電(記者 彭娜)凌家灘遺址,位于安徽省馬鞍山市含山縣銅閘鎮,距今5800-5300年,是長江下游巢湖流域迄今發現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中心聚落遺址。2025網聚美好安徽網絡主題活動采訪團近日探訪凌家灘遺址博物館,近距離體驗凌家灘文化魅力,感受中華遠古文明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
博物館通過圓形沙盤展現了凌家灘聚落的整體面貌,聚落中心有作為重要防御設施的雙重壕溝,還有著諸如墓葬區、祭祀區、大型建筑區等明確的功能分區,同行記者感嘆,這可是5000多年前的“城市基建”,體現了先民們的規劃智慧。
“王者之墓”出土文物的集中展示,再現了凌家灘部落首領的生活場景,表明當時凌家灘已經出現了明晰的社會分工和階層分化。在圍繞祭壇而建的墓葬區,不同階層、不同身份的人,如掌握神權的巫師、制作玉器的工匠和平民,埋葬區域不同,葬制葬儀也差異較大。
館中重點呈現了凌家灘出土的精美玉禮器、石器、陶器等珍貴文物,包括首尾相連的雙面圓雕玉龍,刻有八角星紋的玉鷹,造型生動的玉人,體現宗教禮儀的玉龜、玉版、玉豬,以及已知史前最大的石鉞等,無一不反映出先民的匠心巧思與精湛技藝。來自安徽本省的游客張先生說:“我印象最深的文物是那件玉鷹,它的獨特造型融合了鷹、豬和太陽元素,透過它能感受到先民的自然崇拜。”
“文明互鑒”展廳陳列了凌家灘文化與紅山文化、良渚文化等文化之間交流互鑒的歷史痕跡,揭示了新石器時代各文化彼此間的交流、交融與接續。導游告訴我們,同是距今5000年左右,凌家灘的玉龍和紅山、良渚等遺址出土的龍型文物在形態、材質和工藝上均存在相似之處,這種“撞臉”充分展示了中華文明起源階段多元一體、繁星璀璨的歷史文化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