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11月17日(記者 鄒碩)11月15日,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傳播教育七十周年發展暨中外新聞傳播學院院長論壇舉辦,回望人大新聞學院七十載奮進征程,探討中外新聞傳播教育發展之道。
本次會議以"全球溝通、理解與信任:未來傳播與未來社會"為主題,中國人民大學校長林尚立出席并致辭。中國人民大學榮譽一級教授方漢奇,1966屆校友、《深圳特區報》原總編輯陳錫添,1969屆校友、解放軍軍械工程學院原政委于慶田等出席,來自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的70余位知名高校新聞傳播院系院長、300余位海內外校友代表、師生代表、媒體代表參會。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黨委書記張輝鋒主持開幕式。
林尚立表示,中國人民大學是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新型正規大學,人大新聞學院是中國共產黨創辦的新中國第一所正規高等新聞教育機構。七十年砥礪奮進,新聞學院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扎根中國、面向世界,把人才培養、學科建設與學術發展貫通一體,培養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優秀新聞輿論工作者,彰顯以新聞推動社會發展的時代擔當。面對信息時代傳播格局的深刻變革,希望人大新聞學院堅持面向未來、面向全球、面向時代,繼承優良傳統、服務國家戰略,以堅實的學科根基、深厚的人民情懷、前沿的技術視野和宏闊的全球格局,培養引領未來的復合型新聞人才,繼續做時代風云的忠實記錄者、中國故事的卓越講述者,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推動世界更好讀懂中國貢獻智慧與力量。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院長張濤甫,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院長隋巖,俄羅斯人民友誼大學語文學院院長Viktor Barabash作為兄弟單位代表致辭。
張濤甫表示,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是中國新聞教育的旗艦,在70年輝煌歷史中始終與時代同行、與黨和人民血脈相連,為新中國新聞事業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作出重要貢獻。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與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淵源深厚,始終守望相助、攜手同行,期待未來雙方繼續在人才培養、學術研究、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等方面共同努力,為中國新聞教育事業貢獻力量。
隋巖表示,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自建系起便肩負辦好新中國正規新聞教育的歷史使命,造就了一大批新聞界的棟梁之材。作為中國新聞傳播教育的兄弟學院,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與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始終血脈相連、同向同行,期待雙方繼續深化合作,在學科體系建設上共探新路徑、在人才培養上共創新模式、在科研攻堅上共破新難題,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貢獻高校力量。
Viktor Barabash表示,在智能技術深刻變革傳播格局的今天,人文學科始終是跨文化理解與信任構建的關鍵力量,在此背景下,本次會議具有重要現實意義。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為中國乃至全球新聞傳播學科發展與人才培養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期望兩校繼續深化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與科研創新等方面的合作,共同推動文明互鑒,為構建更加公平、包容的全球傳播生態貢獻智慧與力量。
1955年,時任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的安崗同志在黨中央的指示下來到中國人民大學籌備創辦新聞系,開啟了人大新聞傳播教育的壯闊篇章。
會議現場,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院長周勇發布《安崗新聞思想研究》《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傳播學科發展史》。《安崗新聞思想研究》基于大量一手史料首次對安崗新聞思想進行了全面、系統、深入、細致的歷史化考察,入選"中國新聞傳播學自主知識體系建設工程";《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傳播學科發展史》以時間為軸、以學科建設為核心,全面梳理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傳播學科70年辦學發展歷程,兼具史料價值與學術深度。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宮賀介紹國際傳播人才培養創新成果。面向多元應用場景,學院構建"一體兩翼"的國際傳播領軍人才培養生態體系,推動本碩博貫通與跨學科融合,形成了學術拔尖與實踐拔尖并重的人才培養路徑,以實際行動回應國家戰略需求,培育講好新時代中國故事的青年傳播者。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趙曙光發布"明新大模型1.0"。該模型由新聞學院和高瓴人工智能學院聯合研發,整合了"深瀾·DeepPulse"深度報道助手、"睿析·OpinionPulse"輿情推理模型、"和鳴·GlobalPulse"國際社媒內容生產系統三大核心智能體,分別面向可信新聞的深度生產、輿情動態的推演分析、全球社交內容的智能傳播等關鍵應用場景,推動人工智能在新聞生產與輿情治理領域的深度融合,為應對智能時代新聞傳播領域的重大挑戰提供解決方案。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國際新聞與傳播系主任張迪展示中國人民大學全球民意調查中心系列成果。自2022年與中央廣播電視總臺CGTN合作開展全球民意調查以來,已系統實施覆蓋全球五大洲的60余次調查,初步建成以數據賦能國際傳播的民意調查體系,為精準研判國際輿論、增進文明交流互鑒提供了堅實數據支撐。
會議現場,"未來傳播創新聯盟"正式啟動。該聯盟旨在構建開放、協同、高效的產學研一體化平臺,匯聚學界智慧與業界力量,共同推動人才培養與實踐的創新突破。聯盟將聚焦未來傳播形態與生態,致力于優質教學資源開發、尖端科研項目攻關及相關配套設施建設,為培養引領未來的卓越新聞傳播人才、賦能行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持續動能,打造融通共進的創新共同體。
周勇發布"面向2035的十年學科發展路線圖"。未來十年,人大新聞學院將聚焦三大方向,致力于建設世界一流新聞傳播學科:基于中國經驗、世界問題、人類的困惑開展知識創新和理論創造,推動建設有世界影響力的新聞傳播學中國學派;打造"人文+技術"的能力基座,促進理論解釋力與實踐行動力的融通,為人文社會科學彰顯硬實力探索新路;面向未來傳播與未來社會,努力成為新的世界人才培養中心和一流哲學社會科學家搖籃。學院將系統實施兩工程、兩中心、一集群、一平臺的"2211"學科建設行動計劃,包括自主知識體系創新工程、人才培養大生態體系建設工程,中國敘事中心、數據新聞中心、高端智庫集群和國際交流交往平臺,全方位推進學科內涵建設與國際化拓展,為建構中國新聞傳播學自主知識體系、服務國家發展與人類文明進步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