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今年APEC峰會的關鍵詞“互聯、創新和包容”回應了地區經濟面臨的嚴峻挑戰。當前全球經濟發展更為多元,地區國家應為鼓勵創新夯實市場和社會基礎,培育穩定環境,拓展發展中國家市場潛力,同時加強基礎設施聯通,構建新一代互聯網,發揮各國資源稟賦,降低信息不對稱。作為地區最大經濟體,中美在更廣層面上加強聯接,共促包容性創新,將顯著改善全球復蘇和發展進程。
作者:周密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太平洋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
盡管全球經濟社會面臨重重挑戰,亞太地區的經濟依舊保持了較好活力。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IMF) 最新一期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亞洲國家今年的實際GDP增速將達到4.6%,比去年提高0.7個百分點。經濟活力為各領域的合作提供了更多可能,而合作又能夠反過來改善亞太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亞太地區包括新能源在內的供應鏈優勢逐漸顯現,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做出了表率。
11月15日至17日,亞太經合組織 (APEC) 第三十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在美國舊金山舉行。全球對這一盛事的關注與當前各方經濟面臨的嚴峻挑戰有著密切關系。面對地緣政治沖突和氣候變化等全球性挑戰,以及人工智能和數字經濟發展對國際經貿關系帶來的結構性沖擊,各國急需協調合作以找到解決方案。
此次APEC峰會的關鍵詞是“互聯、創新和包容”,各方可以在更為廣闊的范圍內以行動響應今年的主題,以合作支持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互聯”是今年APEC峰會的第一個關鍵詞。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對世界的影響尚未結束,疊加新冠疫情和俄烏沖突等一系列的沖擊,因此不少國家采取了相對保守的保護性政策,嚴重擾亂了全球供應鏈關系,導致不少國家的通貨膨脹連創歷史新高。
為解決這一問題,這些國家選擇獨自面對,增加對進口商品的貿易救濟措施,設定更高的投資門檻,提出“去風險”的概念,為全球合理、有序復蘇增加了成本。
APEC經濟體大多有著開放合作的傳統、條件和意愿。要加強傳統基礎設施聯通,為發揮各方資源稟賦優勢創造條件。還要構建新一代互聯網,為各方降低信息不對稱的發展制約,減少數字鴻溝提供保障。亞太地區不少經濟體都在推動新能源交通的發展,而要滿足市場火熱的期待,除了擴大和改善相關供應鏈的保障能力外,還需要在新能源發電、儲能、轉換和電池回收等一系列環節形成更為標準化的發展空間。
圖片來源:中新社
“創新”和“包容”這兩個APEC關鍵詞可以放在一起來看。與2008年之前相比,當前的全球經濟發展更為多元,各方的需求和合作能力更為分化。創新固然是解決挑戰和問題的重要支持,但缺乏市場和社會基礎的創新卻有可能帶來負面影響,極端情況下反而使得挑戰更難以解決。特別是,缺乏必要溝通情況下的單邊主義行為,可能產生廣泛而負面的影響,使得問題的解決成本遠遠高于一方的可能收益,或者在保障一方利益的同時損害了更多成員的利益。
創新需要土壤,也需要長期穩定的環境。廣大發展中經濟體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承擔了巨大的資源與環境成本,但其發展關切并未獲得實質性的關注和響應。事實上,廣大發展中經濟體的市場潛力廣闊,可以發展和提升的空間巨大,也可以為大型跨國公司和中小企業發揮各自優勢帶來各種機會。有效地響應這些新興市場的需求,將為持續變化的國際環境注入更多的穩定動能。過去十年來,“一帶一路”伙伴國家之間的經貿合作所顯示的生命力,正是這種包容性創新合作的良好例證。
中美兩國雖然發展模式不同,但作為亞太區域最為重要的經濟體,經濟互補性強,市場容量大,與區域內各方都有著緊密的聯系。多年以來,中美倡導和推動的開放合作被APEC各方廣泛接受,
圖片來源:新華社
數字經濟為中小企業創造了發展空間,中美兩國的智庫交流和企業家的貢獻,為亞太區域開放合作不斷注入新的活力和動能,包括亞太自貿區 (FTAAP) 在內的愿景為各方提供了未來合作的藍圖和方向。應該說,沒有中美兩國的共同參與,亞太區域的合作就是不完整、甚至難以有效推進的。中美如果能夠在更廣泛層面上加強相互聯接,例如共同推動包容性創新,將顯著改善全球復蘇和發展的進程,為疫情后經濟全球化的升級帶來更多希望。
隨著實現氣候變化國際承諾和全球發展目標的時限越來越近,亞太區域是否能夠繼續引領全球發展,向市場注入更強的信心,需要相關國家的共識和共同行動。
發展模式不應只是“二選一”的單選題。只有充分認識到世界本身的多元性和各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獨特性質,避免以己方優先的預設邏輯和體量優勢迫使其他各方接受和改變,才可能為開放、繁榮的亞太世紀提供更為可行和有效的解決方案。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本文英文版標題為 " Interconnected Asia-Pacific key to continued dynamism"
責編 | 宋平 辛欣
編輯 | 張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