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7月7日消息(總臺中國之聲記者韓雪瑩)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是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舉措。這個畢業季,有這樣一批剛剛走出大學校園的年輕人,他們立足北京特質,將這座超大城市的發展轉化為畢業設計的驅動力,把從課堂和書本里習得的理論與扎實的一線調研緊密結合,在政府和高校的助力下,同學們的靈感、創意在多個場景落地生根,以微觀改造完善著城市功能,為實施城市更新行動這一宏大命題寫下了鮮活的青年應答。
北京地鐵10號線紀家廟站D口一路向西,紀家廟雙創產業園、花鄉青旅科創園、10號線創意公園三大“青創”園區坐落沿途,城市更新讓這片誕生于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老舊廠房空間被重新定義。

紀家廟雙創產業園一角(央廣網發 園區供圖)
順著白色的老式磚房走進紀家廟雙創產業園,在橫穿園區的必經之路上,不久前剛剛落地“鏡面長廊”。這處工業遺產中的“微更新”出自北京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環境設計專業2021級本科生李政杰、宋怡霏的畢業設計《一鏡含空》。李政杰解釋,初來園區調研時他便發現,這條連雨傘都支不開的小巷總是人來人往,“如何讓它走起來的感覺變好”,成了李政杰和搭檔設計的抓手。
李政杰說:“因為它是一個很狹長的通道,線性特征比較明顯,所以第一是擴展它的長線性優勢,第二就是彌補它的不足,把它拓寬。由于空間上沒有辦法實際拓寬,所以我就想到用鏡子這種反射方式,擴大視覺上的空間效果。”

“鏡面長廊”的“前世今生”(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改造后的長廊將先前的緊閉感一掃而空,還彌補了身旁沒有照明、頭頂沒有遮擋的硬件不足,經歷數次調整后恰到好處的鏡面與燈帶設計,搭配紅色方鋼等與園區風格高度適配的工業質感元素,構建了一處具有縱深感與未來感的藝術空間。
李政杰說:“通過這次改造,走進這里的時候,每天都會看到鏡子里反射出不一樣的自己。相較于大刀闊斧的改革、建筑的拆建,現在強調城市更新,把小空間進行二次裝飾,把身邊一些不起眼的地方變得更美好,讓普通人每天都有新鮮感,讓空間有價值起來,我個人認為這是一種很好的設計方向。”

《一鏡含空》設計簡介(央廣網發 記者韓雪瑩 攝)

《一鏡含空》設計者宋怡霏(前)、李政杰(后)(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在更新的空間里看見更新的自己,紀家廟雙創產業園負責人、TOPMAKER孵化平臺創始人唐西京很欣賞同學們的創意,有了《一鏡含空》這樣的微更新項目,園區為創業青年和游客添了一份互動性。
唐西京說:“我們當初有一個slogan,‘科技你的生活,藝術你的工作’,就是要在一個有藝術氛圍的園區里工作,用科技的手段升級傳統生活模式。拿這處鏡面長廊為例,之前做了好幾版方案,我們在里面挑了目前這個版本,就是因為它兼具便利和視覺沖擊力。園區是給創業者提供服務的空間,這么多人要在這工作、生活、學習,它一定要可實用,而不是一個華而不實的純視覺設計。”


《一鏡含空》實景(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這并不是唐西京第一次和高校師生合作。如今,在紀家廟雙創產業園里,那些為園區創業青年提供駐足小憩的空間、吸引游客合影留念的“打卡點”,很多都源自同學們天馬行空的想象。在參與紀家廟雙創產業園的城市微更新項目后,他們跳出教材書本和一紙設計圖,現場調研、與甲方溝通、繪制并反復修改方案、監理施工……完整經歷了設計從概念到落地的全過程。李政杰的同門師姐、北京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藝術設計專業 2023級碩士研究生唐佳認為,真實的項目能幫助同學們更深入地理解設計中藝術性與可行性的邊界。
唐佳表示:“因為很多設計都會只停留在想法或者方案上,但是真正落地的時候,會考慮到比如選材、尺寸大小、造價等,這些都是后期慢慢調整的。其實我覺得對于學生來說是非常渴望實踐的,在實踐當中摸爬滾打,然后慢慢精進學習。”

唐佳設計的紀家廟雙創產業園停車場一角(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唐佳明年畢業,她的畢業論文正是圍繞城市更新中的空間改造和功能升級展開。她的導師、北京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環境設計專業副教授趙航坦言,此前的專業教學中并沒有城市更新的概念,這些年城市發展和經濟建設走到必然要經歷轉型的這一步時,他發現,設計專業也在轉向“回到生活”這一新命題。
趙航介紹:“過去大家對‘城市’這個概念的理解就是‘規劃’,甚至沒有人去理解它跟生活有什么關系。這些年逐漸開始出現一個新詞‘城市設計’,它就已經涉及了很多細枝末節,包括一個井蓋、一個消防栓,都是可以經過設計和改造的,在專業領域我們稱之為‘公共設施的藝術設計’,它本身是裝點生活的,就算不放在園區,哪怕放在社區里,照樣會成為‘明星打卡點’。其實最根本在于讓學生理解‘你是在塑造和設計生活’,而且是為別人做,不是為自己做。如果他在這個項目中得到了甲方的評判甚至是認可,這足以勝過他上很多門課。”


“鏡面長廊”部分設計圖(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在引導和指導學生參與城市更新項目的過程中,趙航觀察到的學生們最大的進步,不僅僅是從理論到實踐的蛻變,更是對于“設計生活”這一認知和感受的提升。趙航一直堅信,當下“城市更新”是一項大有可為的課題,需要給學生傳達的是,做城市更新項目的設計甚至比做一座建筑、做一份規劃的設計還要難。
趙航說:“‘城市更新’本身是一個特別廣泛的概念,其實就是你對生活的理解到底是什么樣,不是簡單的快樂,而是要跟大家一起快樂、一塊感受,甚至把自己的體會拉著別人一起分享。孩子們上大學,學的是常識、知識、認識、見識,最后形成自我意識。所謂‘自我意識’,就是他能理解‘生活是一個不可言喻的很美好的東西’,而且是要跟大家共享的,這個時候他的意識不同了,他做的設計確實也就不一樣了。”

紀家廟雙創產業園內,由北京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學生設計的微更新作品(央廣網發 園區供圖)
作為紀家廟雙創產業園的負責人,唐西京一樣有著通過城市微更新實踐來推動社會公共治理的情懷。他樂于見到更多年輕人的優質創意,希望幫助更多高校學生“把畢業設計寫在城市更新里”。
唐西京說:“孩子在大四的畢業設計是他人生中最好的作品,而不是他畢業以后為了什么項目而做了一個什么設計。現在大三的學生明年大四,3月份時我們還可以邀請他們再來園區做一些小節點的設計,希望他們通過這種參與培養設計的自信心。日后有可能我們幾個園區協同起來,大家一塊努力,把自己的資源全部釋放在整個‘青創村’。越來越多好的作品能夠展露出來,不是傳統的街景改造,而更多可能是有視覺沖擊力、兼具實用性的藝術設計作品。”

紀家廟雙創產業園中供青年創業者交流的共享空間(央廣網發 園區供圖)
紀家廟雙創產業園所在的北京市豐臺區玉泉營地區正在打造青年創新創業生態圈,玉泉營街道辦事處副主任程文彬介紹,北京10號線“青創村”在紀家廟村落地成長,需要多領域專業力量參與到城市更新的進程中來。
程文彬表示:“同學們設計的方案和提出的創意,既貼合實際又充滿創新,為我們推進‘青創村’城市更新提供了重要思路。下一步我們將盤活閑置空間資源,優化街區環境,融入學生創意設計,打造公共社交空間,強化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優化交通組織,打造花園式文化創意街區。”

紀家廟雙創產業園一角(央廣網發 園區供圖)
另一邊,北京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也迎來新機遇。趙航透露,學院正與相關街道簽署科研項目,屆時將與企業合作,共同參與街道的城市更新行動。
趙航說:“城市更新,也是在更新我們自己的生活,它不是簡單的從舊換新,而是改變生活體驗。如果大家都參與到這種以城市為中心的設計當中,北京到處都是這樣的地方,就會變成一座非常具有親和力的城市,這是我們的目標。學生也會體會到,今后我們真正要做的,其實就是在這個領域里把城市裝點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