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折點:抗議與流放的淬煉
1887年12月,入學僅數月后,列寧心中日益強烈的反抗精神終于找到了宣泄口。他參與了學生抗議活動,反對沙皇政府嚴苛的教育政策,以及當局任命監督員監視學生的做法。這場對抗的高潮,是列寧代表喀山大學學生提出抗議,要求撤銷這些監督員。而校方則采取了強硬回應,將列寧與其他38名學生一同開除。
被捕時,年輕的列寧與一名警官有過一段令人難忘的對話。警官警告他:“年輕人,你為何要反抗?你這是在以卵擊石。”列寧則堅定地回應:“這面墻早已腐朽,只要推一把,它就會倒塌。”
隨后,列寧被流放到距喀山約40公里的科庫什基諾村——他祖父就住在那里。在流放期間,列寧并未中斷學習,而是通過自學完成了大學法律專業前兩年的課程,為后來以校外生身份在圣彼得堡大學獲得法律學位打下了基礎。翌年秋,列寧返回喀山,開始系統研究馬克思的《資本論》和普列漢諾夫的著作,逐漸成長為一名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
傳承與當代追尋:跨越時空的歷史回響
如今,列寧在喀山的故居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訪客——雖然他在這里真正居住的時間不足兩年。俄羅斯學生、中國游客、西方歷史學家紛紛走進這座房屋,思考這位重塑20世紀歷史的人物所留下的復雜遺產。
參觀期間,我遇到了來自莫斯科的歷史教師尼古拉·彼得羅夫,他每年都會帶學生來這里。“無論持有何種政治觀點,”他說,“這個地方都在告訴我們,個人經歷如何塑造歷史的走向。”
訪客中,中國游客尤為眾多,許多人對列寧的革命理想表達了敬佩之情。“他代表了思想改變社會的力量,”來自北京的大學生李偉說道。
列寧的精神遺產在喀山得到了妥善傳承——從保留他當年的教室座位,到以“烏里揚諾夫-列寧”命名街道,再到將故居改造為博物館……列寧在喀山的生活痕跡并未隨著歷史的變遷和時間的推移而消散。
回望:從喀山走向革命之路
離開故居時,我不禁思考:列寧在喀山的短短數月,如何為他的革命道路奠定了基石?或許是對知識的渴求、對政治的反抗,以及隨后遭遇的懲戒,共同鑄就了他的堅定意志——這份意志最終推翻了他眼中那堵“腐朽的沙皇制度之墻”。
當年在喀山的房間里研讀《資本論》、在棋盤上運籌帷幄、勇敢挑戰權威的年輕人,后來曾寫道:“面對大眾,我們必須采用截然不同的方法……不是發號施令,而是耐心解釋。”
盡管列寧在喀山的時光短暫,但這座城市無疑塑造了他,讓他成為了后來的革命領袖。保存完好的故居與大學文物,如同沉默的見證者,記錄著這位影響世界歷史的人物的成長歲月——它也提醒著我們,革命的道路往往始于靜謐的房間,始于書籍、思想,以及挑戰既有權勢的勇氣。
(柳洪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