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莫斯科歷史悠久的柴可夫斯基音樂廳氣氛莊重而熱烈。正在這里舉行的是一場特殊的音樂會,紀念“人民音樂家”冼星海誕辰120周年,同時慶祝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夜幕降臨時,可容納千人的音樂廳座無虛席,不同年齡、不同面貌的中俄觀眾,目光共同聚焦于舞臺,期待著一次穿越時空的對話。
音樂會在著名電影音樂作曲家、“七一勛章”獲得者呂其明作曲的交響序曲《紅旗頌》中拉開帷幕。而當晚真正的高潮,屬于冼星海的不朽名篇——《黃河大合唱》。這部創(chuàng)作于1939年烽火歲月的作品,早已超越音樂的范疇,成為一段民族抗爭的史詩、一種不屈精神的象征。
當俄羅斯國家模范合唱交響樂團與廣州藝銘合唱團在俄羅斯指揮家瓦列里·波利揚斯基的執(zhí)棒下登臺,全場肅然。從充滿力量的《黃河船夫曲》,到深沉悲壯的《黃水謠》,從憤懣吶喊的《河邊對口曲》到最后排山倒海的《保衛(wèi)黃河》,音樂如潮水般席卷整個大廳。男中音姜尚榮、女高音張夢紋、琵琶演奏家王參、男高音付梓雷、男中音蔣文龍的演繹,飽含深情,極具感染力。
我閉上雙眼,恍惚間仿佛離開了莫斯科。思緒被拉回到1939年的延安,在那孔簡陋的窯洞里,冼星海僅用六天六夜,以近乎燃燒生命的激情譜寫了這部巨作。首演即大獲成功,周恩來為之題詞——“為抗戰(zhàn)發(fā)出怒吼,為大眾譜出呼聲”。當時,冼星海沒有先進的樂器,卻用音符喚起了千百萬同胞的共鳴。而今晚,數(shù)十年后,在萬里之外的莫斯科,中俄兩國的藝術家們同臺,再次奏響這熟悉的旋律。當合唱團用中文齊聲高唱“保衛(wèi)黃河、保衛(wèi)華北、保衛(wèi)全中國”時,一種跨越國界的力量,直抵人心。
(柳洪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