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山市位于俄羅斯首都莫斯科東南約800公里處,是俄羅斯聯邦韃靼斯坦共和國首府。在該市的烏里揚諾夫-列寧大街有一處面積不大的院落,靜靜地掩映在一片樹林里。是的,這里就是年輕列寧在喀山生活時的住處,他的原名是弗拉基米爾·伊里奇·烏里揚諾夫。據說他曾用過150多個筆名,但最喜歡的還是“列寧”。從1901年起,“列寧”就成了他的主要筆名,他用這一筆名發表過800多篇著作。
當我懷著崇敬的心情走入院內的兩層木質房屋時,仿佛一下子穿越到了19世紀末——彼時,有一位叫烏里揚諾夫的年輕人就生活在這所房子里面,至今空氣中仍彌漫著厚重的歷史氣息,仿佛每件文物都在低聲訴說著這位革命領袖成長歲月里的一個個故事。
早期知識根基:家庭孕育的求知火種
列寧的求知欲,源于一個重視教育的家庭。他祖父一家雖不富裕,卻將學習與嚴謹治學置于優先地位——這樣的成長環境,無疑對年輕的列寧產生了深遠影響。他的父親伊利亞·烏里揚諾夫出身于俄羅斯西南部阿斯特拉罕的一個普通家庭,憑借自身努力成為了一位受人尊敬的教育工作者;母親瑪麗亞·布蘭克是一名醫生的女兒,盡管未曾接受過正規學校教育,卻通過刻苦的自學掌握了德語、法語和英語,還具備出色的文學素養。
在這個家庭里,學習、自律與文化熏陶是核心價值觀。一家人都家視書籍為珍寶,將知識視作珍貴的財富。喀山的這處居所恰好印證了這樣的氛圍:客廳里擺放著鋼琴,書架上書籍充盈,墻上掛著家人的肖像。
這樣的成長背景,為列寧日后的學業優異奠定了基礎。1887年,盡管兄長亞歷山大因參與密謀推翻沙皇亞歷山大三世而被處決,家庭籠罩在陰霾之下,列寧仍以優異成績從辛比爾斯克古典中學畢業,全部11門功課中除了一門獲得4分以外,其余均為滿分5分。他的校長在推薦信中評價他“天資聰穎、勤奮刻苦、品行端正”。
喀山大學:覺醒與反抗的起點
1887年9月,列寧考入喀山大學(現名喀山聯邦大學)攻讀法律專業。如今,訪客仍能在該校77號階梯教室看到他當年坐過的座位。盡管列寧在喀山大學的求學時光短暫,卻極具轉折意義,如今這所大學也自豪地將他列為知名校友。值得一提的是,19世紀中期俄國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思想家、哲學家列夫·托爾斯泰也曾就讀于同一間教室。
在大學里,列寧積極融入學術生活,加入了“薩馬拉-辛比爾斯克同鄉會”。正是在這里,他開始認真研讀馬克思主義著作,其中卡爾·馬克思的《資本論》對他的政治思想產生了深遠影響。
大學檔案顯示,學號197號的學生弗拉基米爾·烏里揚諾夫,從不將學習局限在課堂之內。他常與同學對弈國際象棋——這項需要戰略思維的運動,后來也成為他政治運籌中的顯著特質。
(柳洪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