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不少消費者在日常打車時頻頻遭遇“體驗困境”,“部分網約車車內環境不佳,異味嚴重”、“炎熱天氣下開啟空調還需額外付費” 等相關投訴在社交平臺與市民熱線中持續涌現。
一邊是司機倒苦水“虧不起”,另一邊卻是乘客被吐槽“一口價低人一等”。據了解,“一口價”是網約車平臺為吸引乘客推出的一種計價模式。乘客輸入行程信息后,系統會給出固定價格,無論實際路況如何、等待時間多長,訂單價格均保持不變。
從司機的反應來看,這其實是平臺將經營成本轉嫁給司機的一種方式。平臺通過壓縮司機每單利潤空間,來幫自己搶占市場份額,平臺則無需自掏腰包補貼。即便在司機端關閉了“特惠單”等選項,仍可能會被平臺強制派發此類訂單。一旦拒接,就會面臨扣分、罰款甚至減少后續派單等處罰。從乘客端來看,價格便宜了看似是受益,實則卻遭遇服務縮水。
“一口價”政策推出的初衷是為了解決部分司機利用信息不對稱,來繞路、亂收費等痛點,保障消費者權益。而如今卻變質為低價競爭的手段,導致司機多勞而并沒有多得,訂單量和工作時長增多而收入卻原地踏步,甚至還有所下降。
浙江大學跨學科中心特約研究員賈擁民表示,“網約車市場確實存在一些亂象,但直接禁止‘一口價’的‘一刀切’方法絕非上策”,網約車司機收入本質上是由市場供需決定的。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執行院長、研究員傅蔚岡也表示,當前所面臨的核心問題是,在短時間內,網約車供給持續增加,而乘客的叫車需求卻沒有同步增長,甚至有所減少。在這樣的供需關系下,價格不可避免地會下行,司機的總體收入也必然會受到影響。因此,除了推動權益保障、呼吁合理定價之外,監管層面或許也應考慮對供給端進行適度引導,例如在某些區域或時段設定司機接入上限,避免運力過剩加劇行業的內卷。這或許是當前階段值得探索的調控方向。
消息來源:看看新聞Knews、中國青年報等
視頻:王文倩
審核:王輝、吳艷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