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港交所前行政總裁、滴灌通創始人及主席李小加在接受《中國日報》專訪時表示,中國正進入“拼科技硬錢”的時代。未來五到十年,中國經濟將迎來“換擋上坡”的關鍵時期——從結構調整到創新驅動,從逐步消除內部發展不平衡到開拓新的全球市場,增長模式正在重塑。
這是一條充滿挑戰的上坡路,但也是通向更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產業空心化”的美國,“被甩鍋”的中國
“所有的國際政治,都是國內政治的影射和延伸,”李小加說。
過去三十年里,中美兩國都享受了全球化的紅利。中國逐漸成為了“世界工廠”,制造業與供應鏈快速崛起,數億人擺脫貧困。
美國則站在價值鏈的高端,用資本和技術制霸全球。但價值分配的巨額利潤,卻被跨國公司、華爾街與硅谷這些美國精英階層攫取。
為了追求更高的利潤回報,他們又不斷地將制造業外移,導致美國在全球化浪潮中逐漸出現“產業空心化”。
“在這個過程中,美國的投資、美國的跨國公司,幾乎沒有什么地方可以去,只能到中國來,在中國做制造,又把產品賣給美國”。
大眾層面,美國家庭習慣了借錢消費,支撐了美國作為全球最終需求市場的地位;資本層面,美國精英與跨國公司長期把控。
中美經濟全球化發展的紅利已經幾乎永久地被美國的精英分配光了,李小加說。
美國的資本所有者財富暴增,而中產階級和制造業工人卻因產業外移導致收入停滯甚至下降,貧富差距急劇擴大。
“它(美國)自己階層的分裂、分配的不公已經到了一個臨界點,”李小加說,“他必須要為自己的困境找一個替罪羊,我們中國就變成了這樣一個對象。”
“我們的確在中間賺到了錢,但是是小頭,而如今被責難的大頭,卻落在我們身上,”他說,“它一定要做出這樣的動作,才能在國內爭取選票和政治支持?!?/p>
“拼科技硬錢的時代”開始了
中國已成為全球制造中心,但如果龐大產能過度依賴單個經濟體,便容易受制于人。更關鍵的是,如果長期停留在價值鏈的末端,只能獲取微薄利潤,很難實現可持續發展。
“回頭看,我們的模式也不能一直這樣下去” 李小加說,這不僅僅是外部壓力,也是中國經濟的必要變革?!拔覀內ベ嵰恍╇y的錢,但是有可能讓我們賺的更多的錢。”
他把應對之道比作一次“換擋”升級。隨著非洲市場的開發,“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合作潛力進一步釋放,以及新能源、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中國正從“輸出代工商品”轉而“輸出核心技術、品牌價值與整體解決方案”,以“創新和知識產權”去掌握價值鏈的主動權、去賺”真正的“硬錢”。
“到那個時候,我們就不是站在價值鏈的末梢,賺那點小錢。我們要賺核心的,要賺IP的錢,要賺知識產權的錢,要賺整個技術的錢,要賺整個價值鏈核心段的錢?!?/p>
然而,就像一輛換擋爬坡的汽車,這必然不會是一蹴而就的過程。
“我們肯定會經過一個 5到10年的陣痛,但如果我們能跨越式的發展,那我們中國的下一個五年、再下一個五年,就有可能完全的走出一條新的道路,”李小加補充到。
香港,兩個聲部交匯的場域
隨著全球兩大經濟體之間的“和弦”失去原有節奏,香港的戰略重要性或許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明顯。
李小加說,香港特別行政區是連接中國與國際市場、兩種制度和兩套資本體系交匯的獨特地方。它是中國唯一實行普通法的市場——一種“資本天生信任的制度”。全球主要金融中心,如紐約、倫敦、新加坡,也都建立在這一法律體系之上。
正是這種制度兼容性與開放性,使香港在全球經濟格局重塑的階段,既能承接中國創新企業“走出去”的需求,也能吸引全球資金“引進來”。
過去三十年,我們習慣了“外資領唱,中資跟唱”;未來三十年,將迎來“中資領唱,外資跟唱”的大時代,這是必然的。只要有賺錢效應,只要是有成功的概率,外資一定會跟著來,仍將持續增加在中國的投入與布局,李小加說。
記者:宋平 羅為騰 鄭宛瑩
視頻:劉璐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