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10月25日電 (記者 耿菲菲)2025年,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出海”成績單:1月,亮相加拿大多倫多、智利圣地亞哥與孟加拉國達卡;4月,輾轉匈牙利德布勒森喬科奈國家劇院與奧地利維也納穆特劇院;9月,先后赴印尼雅加達、南非約翰內斯堡及剛果(金)金沙薩獻藝……近日,記者走進他們的“大本營”——位于浙江金華的中國婺劇院,通過影像記錄婺劇這一古老劇種在新時代的“破圈”密碼。
10月12日,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的演員王為軒(右)、方得多表演婺劇《金猴鬧春》。樂池里西洋樂器的加入,讓傳統戲曲與現代交響樂碰撞出跨時空的火花。中國日報記者 耿菲菲 攝
10月12日,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的演員王醒醒(左)、戴麗霜在化妝、勒頭。婺劇演員的傳統貼片子與一旁工作人員的新潮燙染相映成趣。中國日報記者 耿菲菲 攝
婺劇,俗稱“金華戲”,是流傳于浙江金華、麗水、衢州等地的古老劇種,2008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成功絕非偶然——作為“多聲腔劇種”,它本身就是一部活態的戲曲融合史。
10月12日,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的演員董旭陽(中)表演《打棍出箱》。該劇需要演員在不足1平方的箱子里完成三跌四出等一系列驚險動作。中國日報記者 耿菲菲 攝
10月12日,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的演員錢熙月和戴麗霜(右)拍攝短視頻。婺劇的線上傳播“吸粉”無數,讓更多的年輕人開始關注和欣賞婺劇。中國日報記者 耿菲菲 攝
?活態融合:從聲腔到舞臺的創造性轉化?
聲腔兼容——高腔、昆曲、亂彈、徽戲、灘簧、時調在婺劇舞臺上共生共榮,形成獨特的藝術張力;音樂革新——西洋樂器的融入,讓傳統戲曲與現代交響樂碰撞出跨時空的和鳴;動作美學——婺劇注重吸收舞蹈、體操、雜技等藝術形式的精髓,更以武術、魔術賦予舞臺動態生命力。
10月12日,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的演員楊霞云(左)、蘇許婷在電梯間相遇。當傳統戲劇融入現代生活,當婺劇花旦巧遇都市行人,傳承者帶著傳統,坦然步入每一個當下,讓文化的光穿透時光。中國日報記者 耿菲菲 攝
10月12日,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演員的孩子周燁祺在后臺玩耍。每一個成功的戲曲人背后,必定有一個家庭的支持。在這種氛圍里耳濡目染,許多孩子也加入到了傳承婺劇的隊伍中。中國日報記者 耿菲菲 攝
10月12日,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的工作人員調試“小蜜蜂”無人機。浙婺《三打白骨精》率先用運無人機“扮演”小蜜蜂,代替了以前魚竿牽引的道具小蜜蜂。無人機精巧靈活,飛行時發出的噪音,正好變成了身臨其境的音效。中國日報記者 耿菲菲 攝
?技術賦能:當傳統戲曲遇見未來科技?
在數字化浪潮中,婺劇主動擁抱變革。無人機化身《三打白骨精》中的“小蜜蜂”穿梭舞臺;裸眼3D技術增加戲曲視覺特效;新生代網絡直播吸引全球目光……技術不再是噱頭,而是讓古老藝術觸達年輕群體的橋梁。
10月12日,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的演員劉澤恩(左)、顏若男夫婦帶著孩子在后臺感受戲曲氛圍,背后墻上掛著劇團的各代名角介紹。一代代戲曲人薪火相傳,完成了穿越時空的文化傳承。中國日報記者 耿菲菲 攝
10月12日,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的演員趙孔杰(左)在后臺觀看婺劇視頻,研讀動作、走位。現如今,傳統的紙質戲本被數碼產品所取代,讓戲曲的傳承與發展更加多元、高效。中國日報記者 耿菲菲 攝
10月12日,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的演員在練功房練功。“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婺劇以高難度武戲著稱,形體、身段、臺步、唱念、做打……需要更多的練習和付出。中國日報記者 耿菲菲 攝
10月12日,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的老師周躍英教授孩子們學習婺劇。近年來,浙江推出“婺劇進校園”活動,把文化的種子種進校園,探索戲曲傳承新路徑。中國日報記者 耿菲菲 攝
?薪火相傳:從家庭到世界的傳承網絡?
傳承是活態文化的命脈。婺劇通過老藝人的“口傳心授”,依托戲曲世家的代際熏陶,更以“婺劇進校園”工程、文化出海等舉措,讓藝術滲透入全球受眾的日常生活之中。
截至2025年10月,婺劇已先后赴五大洲70余個國家進行文化藝術交流或商業演出。從金華的鄉土戲臺到維也納的古典劇院,這一500年劇種正以創新之姿,讓世界聽見“婺”臺新聲。
10月12日,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的醫生孔令歡(左)為勞累的演員按摩。演員們艱辛的付出獲得滿堂喝彩。中國日報記者 耿菲菲 攝
【責任編輯:王旭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