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水繞城一隅,趙長城雄踞城北。中華文明兩大符號與內蒙古土城子遺址相伴千年,奔涌向前,勾勒出厚植于多民族文化沃土之上的璀璨文明。
作為新一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土城子遺址如一部編年通史,將兩千多年各朝代歷史文化遺存刻在土層、印于城廓,成為民族融合、城市布局、邊疆治理的重要考古實證,展現了完整連續的文化發展脈絡。
這是7月3日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拍攝的土城子古城遺址的底層剖面。新華社記者 馬金瑞 攝
繁華城市深藏于“土”
土城子遺址,得名于其所在的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土城子村。在土城子中城遺址,超10米深的文化層包含了兩千多年來不同朝代的文化遺存。
“在土城子遺址考古發掘中,我們出土了上萬件春秋晚期灰陶、戰國彩陶、秦漢釉陶和銅鏡、隋唐越窯瓷器、遼元白釉瓷器等珍貴文物。”曾主持土城子遺址考古發掘工作的陳永志說,這表明這里不僅曾是經濟發達的繁華城市,而且文明始終延續,歷朝歷代遺存堆積疊壓于土城子遺址之中。
陳永志介紹,土城子遺址東西寬約1450米,南北長約2290米,分為西南中北四部分城區,城垣殘高0.5至10米。春秋時期僅有西城,漢代擴建南城,魏晉時期建中城,面積最大的北城建于唐代,其中尤以中城文化遺存最為豐富。
“如此規模的城市在北方地區實屬罕見。”陳永志說,土城子遺址周邊墓葬出土的器物不少來自中原地區,說明歷史上這里商貿來往發達,是北方邊疆地區的重要城市之一。
這是7月4日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拍攝的土城子遺址的古城墻剖面(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馬金瑞 攝
如今,站在觀景臺上眺望土城子遺址,已是廣袤的農田。相互嵌套的西南中北四部分城區,分別種植大豆、谷子、小麥、蒜蔥等農作物,以示區分。
作為新一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這里已建成考古成果展、歷史陳列展、非遺展等主題展館,規劃了7.6公里展示游線和數字展示中心、考古探索中心等設施,正打造成為老少咸宜的文化休閑空間。在文創展廳里,一行宣傳語寫著:“土城不土”“殘墻如史書翻頁”。
邊域治理鐫刻于“土”
在土城子遺址發現以前,黃河岸邊一座史書上常提及的古城位置成謎。這座城池曾是衛青北擊匈奴的重要戰略要地,是稱臣于隋的突厥啟民可汗游牧封地,隋煬帝曾乘駕親臨。唐時,這里曾是管理漠南羈縻州的單于都護府,城內駐扎振武軍。此后歷代均在此設置屯兵,以治理北部邊疆。
隨著土城子遺址及周邊墓葬考古不斷發現,這座邊疆重鎮所在地逐漸明晰。
1997年至2014年,陳永志帶領考古工作隊對土城子遺址及其周邊進行考古調查和勘探、發掘,發現大型建筑臺基、房址、水井、窖藏等遺跡,在古城外發掘2755座墓葬,出土大量隨葬品,包含多個歷史時期遺存。
7月4日,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考古隊工作人員對土城子古城遺址北城西門進行考古發掘(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馬金瑞 攝
“墓葬有土坑墓、土洞墓、磚室墓、甕棺葬等多種樣式,從陪葬品和墓葬類型來看,土城子在多個歷史時期形成社會階層和城市功能分化,居住的軍民不在少數。”陳永志說,結合史書有關記載對應,有充分證據能夠表明土城子遺址所在地即是自古以來的北部邊疆重鎮,是中原王朝邊疆治理體系形成建構的重要實物見證。
“土城子遺址是見證華夏北疆邊域治理體系演變的‘活史書’。”和林格爾縣委黨校常務副校長趙強勝說,遺址所在地歷經多個朝代邊疆治理方式變遷,從戰國到隋唐時期,邊疆治理制度日益成熟,此后歷朝多在此設置軍城或兵站,以加強對邊疆地區的治理。
多元文化植根于“土”
土城子的“土”是多民族文化沃土。土城子遺址位于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交錯帶,出土的大量文物見證了“胡服騎射”“鮮卑南遷”等民族融合佳話。
1986年,遺址東側墓葬區出土的刻有“耳鑄公劍”四字的青銅劍尤為珍貴。陳永志介紹:“經考古學家李學勤考證認定,‘耳’指的是重耳,此劍可能是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重耳所用之劍。”據《史記·晉世家》記載,重耳曾在其母屬國狄國流亡十二年,而狄族當時正活躍在土城子遺址一帶。陳永志說:“結合大量春秋時期晉文化墓葬器物在此出土,可見當時狄族受晉國影響之深。”
戰國時期,北狄被趙國吞并,趙武靈王借鑒北方游牧民族衣短袖窄適合騎射的特點推行“胡服騎射”改革,這一政策在出土文物中得到印證。“土城子遺址出土的腰間帶鉤樣式各異,既有適用長袍的,也有適用短袍的。”土城子遺址考古項目負責人李強表示,土城子周邊近半墓葬均有帶鉤出土,是“胡服騎射”民族融合佳話的重要實證。
7月3日,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盛樂博物館,游客觀賞土城子遺址中出土的文物。新華社記者 馬金瑞 攝
此外,遺址出土的一件房檐構件瓦當上浮雕著兩個赤膊小兒角抵的激烈場面,生動再現了當時的文化生活。陳永志解讀道:“瓦當出現游牧民族的角抵場景,說明當時不同部族從生活方式到文化認同的多方位融合。”他介紹,北魏鮮卑民族遷徙至陰山一帶后,與農耕文化充分交融,定居建都盛樂,這是鮮卑族融入中原地區生產方式和文化體系的體現。
“土城子遺址出土的文物中,既有體現游牧民族文化的鳥獸狩獵紋飾,也有農耕民族的花草、云龍紋。”李強認為,這充分體現了華夏大地多民族文化融合的歷史進程,生動展現中華文明植根于多民族文化沃土。
7月4日,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考古隊工作人員對土城子古城遺址北城西門進行考古發掘(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馬金瑞 攝
7月4日,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考古隊工作人員對土城子古城遺址北城西門進行考古發掘。新華社記者 馬金瑞 攝
7月3日,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盛樂博物館,游客們觀賞土城子遺址中出土的文物。新華社記者 馬金瑞 攝
7月3日,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盛樂博物館,游客在和林格爾土城子遺址簡介前參觀拍照。新華社記者 馬金瑞 攝
策劃:孫聞、李歡
記者:賀書琛
海報制作:李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