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正值圓明園罹難165周年。為深入促進“北京海淀三山五園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建設,推動圓明園遺址保護與利用高質量發展、深化圓明園歷史與園林文化研究,10月25日,由圓明園研究高校聯盟和中國農業大學圓明園研究院共同舉辦的圓明園研究與保護2025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市海淀區三山五園文化藝術中心及圓明園遺址公園拉開帷幕。
近年來,圓明園管理處持續推進遺址保護與研究工作,先后完成考古發掘、文物修復、生態治理等多項重要系統性保護工程,使這座百年遺址煥發新的生機。正覺寺、含經堂、如園等核心遺址的考古勘探與保護性修復取得顯著進展,大量珍貴文物得以妥善保存。同時,園內水生態治理與山形水系維護工程持續開展,重現歷史水系格局,提升了遺址區的整體生態環境。這些扎實的保護工作為圓明園的學術研究與文化傳承奠定了堅實基礎。由圓明園管理處牽頭,北京交通大學、天津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央美術學院、北京大學、北京林業大學、北京理工大學、中國農業大學等8所高校組成的高校聯盟共同研究,已經逐漸形成了“一年學術研討、一年成果展覽”的研究模式。今年,圓明園管理處與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簽署合作框架協議,進一步豐富了圓明園學術研究力量。在愛國主義教育領域,已順利完成《圓明園研學課程》的研發,即將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
本次研討會以“推動圓明園遺址保護與利用高質量發展”為主題,聚焦數字化與圓明園大遺址保護研究、園林設計與生態環境研究、圓明園與清代歷史文化研究三大議題,對28項研究成果進行研討。旨在通過跨學科交流,為圓明園乃至全國大遺址的保護與活化探索新路徑。
此次研討會開幕式上,首次發布《圓明園四十景數字化復原及應用》成果,該項目是由圓明園管理處與中央美術學院人工智能與數字文化遺產研究中心歷時兩年合作完成。通過整合多源歷史資料,對清代宮廷畫家唐岱和沈源繪制的《圓明園四十景圖詠》四十幅分景圖進行對位、拼接與校準,組成一幅完整的圓明園四十景全景圖;運用中央美術學院復原團隊自創清代官式建筑模型數據庫及參數化設計、模塊化搭建等行業領先數字技術,輔以三維掃描、GIS等技術,完整地呈現了清乾隆九年(1744年)前后圓明園四十景的整體壯麗風貌。實現了建筑、植被、水系的精準還原,更以高精度三維數字模型的實時渲染與動態交互,再現了不同時間與氣候條件下的圓明園盛景,不僅讓湮沒于歷史中的萬園之園以數字形態再度“復活”,還清晰地展現出大量古畫中未能直觀表達的圖像信息及不同分景之間的空間關系。目前,該成果已部分應用于圓明園多個VR文旅項目,并成為海淀區“三山五園數字資產數據庫”建設的關鍵組成部分。未來,這些數字資產還將持續服務于文創開發、藝術展覽、教育傳播等多個領域,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性表達與全球化傳播。
通過持續不斷的遺址保護、學術研討的深入交流與數字技術的創新實踐,圓明園不再僅僅是廢墟與記憶的象征,更成為民族文化復興與自信重建的生動載體。在科技與人文的雙重驅動下,“萬園之園”的生命得以延續,其精神亦將在新時代煥發新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