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上海交通大學中國公益發展研究院院長、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特聘教授徐家良與北京大學出版社在上海共同發布了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成果《中國式現代化慈善事業的制度體系研究》。該書基于全國多地民政部門調研,慈善組織、互聯網平臺等慈善參與主體訪談及政策文本分析,構建了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慈善事業制度體系的理論框架與實踐路徑,為新時代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提供了重要學術支撐與實踐指引。

該書系統梳理我國慈善事業制度發展歷程,提出我國已構建起集領導、法律、協同、動員、監督制度于一體的慈善事業制度體系,也指出了當前我國慈善制度體系仍存在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例如,在法律制度層面,存在著頂層設計不完善、法律銜接不順暢、支持性制度未落實等突出問題;在監督制度層面,面臨著國家機關監督的協同性不足、組織化社會力量監督的合法性有待提升、個體化社會力量監督的持續性不足等挑戰。
該書提出慈善事業制度體系優化的五個方面:一是構建一核多元的領導制度;二是構建復合型法律制度,確保《慈善法》及其配套制度體系的完整性,推動社會組織專門立法;三是建立以政帶社的協同制度,建立慈善委員會優化央地協同,培育慈善行業組織強化政社協同;四是創新表彰型動員制度,推動廣泛的慈善參與;五是建設數字化監督制度,搭建國家層面數字化監督系統,提升組織化社會監督合法性。
中國慈善事業制度體系的發展將聚焦法治化、數字化、全民化三大方向。法治化是慈善事業規范運行的根本保障,數字化是提升慈善治理效能的關鍵支撐,全民化是慈善事業蓬勃發展的核心動力。多地已開展相關實踐探索,部分省市的慈善數字平臺、社區慈善試點已取得積極成效,為全國層面制度體系優化提供了有益借鑒。
(中國日報上海分社 記者 周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