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由上海金融法院、上海財經大學聯合主辦的金融司法國際論壇在上海召開。來自中國、美國、英國、日本、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的金融實務界、司法界和學術界的專家學者共聚一堂,圍繞“金融高水平開放的法治保障”主題深入探討,推動各國優秀經驗互學互鑒,為維護全球金融市場安全和秩序貢獻法治方案。
論壇中,上海金融法院院長趙紅從“審理公正、程序高效、訴訟便捷、裁判可預期”四個方面,介紹了上海金融法院保障金融高水平開放的司法經驗。
她表示,上海金融法院高度重視典型案例審理,創新金融審判執行工作機制,打造“智審、智管、智源、數字法庭”四位一體數字法院,建立金融市場案例測試機制等司法保障機制,提高跨境金融爭端解決的質量和效率,積極參與國際金融市場規則治理,助力中國金融制度型開放。未來,上海金融法院愿同各位嘉賓繼續加強溝通、凝聚共識,為全球金融繁榮穩定貢獻法治合力。
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審判第二庭副庭長王朝輝表示,當前金融市場發展日新月異,金融創新層出不窮。下一步,最高人民法院將加強對新興領域金融糾紛的調研,協同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統籌金融創新和金融安全,讓更多中國金融司法經驗從“中國實踐”變為“國際借鑒”。
卡塔爾國際法院監管法庭庭長、最高人民法院國際商事專家委員會專家委員威廉·布萊爾介紹了英國金融審判最新實踐,以及倫敦金融市場法律委員會對于金融風險預警、金融創新問題研判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他表示,各國金融法律專家加強對人工智能等前沿領域的交流研討,有利于進一步提升市場規則的確定性。
美國密歇根大學法學院教授郝山提出,真實、完整的信息披露是資本市場健康運行的基石。他建議,應當清晰界定“虛假披露”“重大遺漏”“重要事實”等關鍵概念,明確損害賠償計算標準,并完善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的程序規定,確保原告與被告均能依法維權。
上海財經大學法學院院長、教授宋曉燕圍繞離岸金融市場的風險及監管問題作出深入分析。她指出,唯有在穩健監管與開放創新之間取得平衡,方能促進離岸金融市場的健康與可持續發展。
論壇分設“數字金融、科技金融發展的法治需求”“金融基礎設施跨境業務發展與風險防控”“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與投資者保護”三個專題展開研討。
(中國日報上海分社 記者 周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