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由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指導,華東師范大學與上海市人民對外友好協會聯合主辦,浙皖贛湘川五省對外友協支持的“2025亞歐大河流域合作對話會”在上海舉行。來自亞歐近20個國家的政府官員、專家學者、企業代表及國際機構人士共150余人,以“亞歐大河流域交流與合作”為主題,圍繞生態保護、經濟協同、文明互鑒等議題展開深度研討。
上海市對外友好協會會長陳靖,華東師范大學黨委書記梅兵,全國對外友協副秘書長吉擁軍,泰中文化經濟協會會長、前泰國國會主席頗欽·蓬拉軍,未來地球-亞洲聯合主席阿尼克·巴杜里,中國歐盟商會上海董事會副主席簡思華等出席對話會并致辭,保護萊茵河國際委員會發來視頻致辭。開幕式由華東師范大學河口海岸全國重點實驗室李秀珍研究員主持。
華東師范大學黨委書記梅兵在致辭中指出,作為聚焦河口海岸研究的機構,華東師范大學河口海岸全國重點實驗室不僅深耕河口海岸的應用基礎研究,更牽頭發起了“大河三角洲計劃(Mega-Delta)”和“陸海對話:海岸帶可持續發展方案(CROSS Coastz)”兩項聯合國大科學計劃,成功將中國科研力量深度融入全球可持續發展治理。本次對話會是其國際影響力的延續,旨在推動亞歐大河流域國家在生態環境、社會經濟與文化交流方面的深度合作。
為凝聚共同愿景,攜手應對挑戰,加強合作,對話會主辦方提出兩個方面的工作建議:
一是深化專業合作,共筑科學治理基石。
持續舉辦專題學術會議及“大河流域及三角洲對話”系列活動,鼓勵科研機構、高校建立穩定的交流機制,分享最新研究成果與實踐經驗。依托“大河流域與三角洲國際研究中心”等機構,深化國際合作,共同設立大河流域與三角洲合作專項基金,以上海為基地,持續推動并盡快達成《聯合國三角洲保護公約》。推動開放數據與知識平臺建設,共同研制流域可持續發展評估指標體系,加強跨部門合作,為應對各類自然和人類活動的挑戰提供決策依據。推動創新成果轉化應用,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流域-河口三角洲-近海優秀實踐案例,以全球智慧打造共享的河口三角洲可持續發展方案。
二是拓展多領域交流,厚植友好合作土壤。
探索大河流域經濟體之間的互補優勢,推動多領域投資與貿易合作,共建綠色、包容的流域經濟圈。鼓勵大河流域與三角洲重要城市之間建立合作機制和友好城市關系,分享治理經驗,開展務實合作。推動大河流域沿線城市、文化機構、民間組織加強往來,舉辦形式多樣的文化交流活動,促進不同文明的對話與融合。支持大河流域青少年通過夏令營、志愿服務、線上互動等方式增進了解,為未來流域與海洋治理儲備人才,為人民友好培育青年力量。
主旨報告環節,華東師范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曾剛教授系統闡述“上海綠色發展戰略與實踐”,結合長三角一體化經驗,提出“生態優先、產業協同”的流域發展模型,其團隊主持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成果獲與會者關注。
老撾前瑯勃拉邦市委書記旺通?哈沙展分享“上海-瑯勃拉邦合作新模式”,介紹雙方在鐵路人才聯合培養、文化遺產保護等領域的合作成果,為跨國流域城市協作提供范本。
多瑙河三角洲國家科研與發展研究所所長馬里安?圖多爾博士詳解“多瑙河三角洲 2022-2030 長期監測計劃”,其主導的濕地修復技術及國際科研公約機制,為亞洲大河三角洲保護提供借鑒。
在“亞洲大河流域對話”議題一環節中,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黨委副書記王英豪,孟加拉國-中國文化經濟和大眾傳播中心主席、南亞國家與中國友好合作組織副主席、孟加拉國前內政部長、前商務部長阿爾塔夫·侯賽因·喬杜里,“讀懂中國”論壇(巴基斯坦)創始人兼負責人扎法爾烏丁·馬赫默德,上海豫園旅游商城(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胡俊杰,馬來西亞中國友協副會長林銳仁,柬埔皇家農業大學漁業和水產養殖學院院長彭本奧,印度賈達普大學教授伊沙尼·納斯卡等嘉賓就上下游不同國家之間,以及不同流域之間的合作展開了交流,并提出了不少優秀實踐案例。
在“長江-萊茵河-多瑙河流域對話”議題二環節上,華東師大河口海岸全國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張衛國、匈牙利中國友好協會主席納吉·尤迪特·埃娃、羅馬尼亞巴納特流域管理局跨境合作部負責人維奧雷爾-卡塔林·阿爾德斯庫、荷蘭中國友好協會鹿特丹分會會長黃敦品、浙江外國語學院文化和旅游學院學術院長吳重生、德國海因里?!げ疇柣饡本┐硖幨紫韥喨稹⑷麪柧S亞東方之家協會成員米利恰、荷蘭中國友好協會代表滿唯瑪等嘉賓,就中歐文化交流的歷史、現狀和未來展開了討論。
會議提出的愿景,將為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和“海洋十年”、“科學十年”愿景作出積極貢獻,共同推動大河流域與三角洲走向更加安全、繁榮、韌性與美麗的未來。
(王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