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由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主辦,《教育國際交流》編輯部、“一帶一路”教育國際交流分會和內蒙古大學共同承辦的第26屆中國國際教育年會“一帶一路”教育國際交流論壇在京舉行,論壇主題為“‘一帶一路’教育新視野:資源共享、多元合作與創新人才培養”。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副會長、復旦大學原黨委書記焦揚,復旦大學副校長、“一帶一路”教育國際交流分會理事長陳志敏出席論壇并致辭。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副秘書長傅博在會上發布《2024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狀況調查報告》摘要。復旦大學外國留學生工作處處長、“一帶一路”教育國際交流分會秘書長蘇葵主持會議。

焦揚在致辭中指出,教育交流是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關鍵一環,承擔著培養人才、增進互信、促進民心相通的重要使命。她強調,各院校應積極對接國家發展戰略,拓展合作新空間,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品牌建設,提升“中國教育”國際影響力。她呼吁各院校攜手共進,以更飽滿的熱情、更務實的行動,推動“一帶一路”教育國際交流向更高水平發展,為建設教育強國貢獻更多力量。
陳志敏指出,教育交流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也是推動國際人才培養與合作的關鍵橋梁。他強調,各教育機構應緊密對接國家戰略,深化國際合作,加快培養“一帶一路”急需人才,搭建資源共享與合作網絡,推動全球教育治理朝著更公平、更高效的方向發展。
論壇期間,傅博發布《2024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狀況調查報告》摘要。報告指出,在國家政策的有力支持下,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穩步推進,取得成效。高校國際化戰略布局不斷完善,教育對外開放成效顯著。數字化與人工智能技術的廣泛應用,為國際化教學帶來了新的活力,推動了教學模式的創新,師生國際流動更加頻繁。中外合作辦學在提質增效的同時,更加注重內涵發展。“一帶一路”教育交流合作持續深化。未來,協會將圍繞夯實信息平臺,加強權威引領;深化科研合作,提升國際影響;創新院校服務,提供精準賦能三大方向上持續發力,推動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
蒙古國駐華大使館公使銜參贊兼副館長功布·布木策恩德,北京師范大學副校長陳興,內蒙古大學副校長達胡白乙拉,陜西理工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王磊,鄭州電力高等專科學校黨委書記田世立,西南交通大學國際合作與交流處處長馬磊,廣東建設職業技術學院副校長陳光榮,嘉興南洋職業技術學院副校長馮麗偉,南寧師范大學東盟比較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楊素萍,分別發表了主旨演講。
功布·布木策恩德在演講中提到,中蒙兩國教育合作不斷深化,目前約6300名蒙古留學生在華學習,其中800余人享受中國政府獎學金。此外,蒙古國已與內蒙古自治區開展多項教育合作,包括教師培訓和漢語教學項目。公使表示,未來希望在現有合作基礎上,重點推進教育數字化和綠色發展。
達胡白乙拉分享了邊疆高校“一帶一路”合作實踐和多領域對蒙交流豐碩成果,展現邊疆高校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積極作為。
王磊分享了陜西理工大學“從漢中到中亞”的國際化產教融合新模式。該校與中亞8所高校密切作,培養中亞學生近百名,建成20余個漢語海外實習基地,連續舉辦“漢語橋”項目推動文化互鑒。學校著力探索數智化教育,并在多領域開展綠色科技合作,參與構建中吉高等教育共同體,助力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建設。
論壇吸引來自各級院校、各類教育機構和企業參會代表200余人,共商“一帶一路”教育國際交流高質量發展之路。
(中國日報上海分社 記者 周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