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10月10日電 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國慶中秋“雙節”假日8天,全國國內出游8.88億人次,較2024年國慶節假日7天增加1.23億人次;國內出游總花費8090.06億元,較2024年國慶節假日7天增加1081.89億元。隨著假期收官,各項數據不僅展現了節日的喜慶氛圍,更清晰地揭示出中國經濟的活力與韌性。
這些亮眼的數據背后,離不開民航、鐵路、公路等運輸網絡的高效協同與精準運作。全國鐵路系統臨時增開旅客列車,機場優化航班時刻表,數字票務系統保障客流更加順暢。各部委、地方政府與各平臺間開展實時協同,以確保在高峰時段也能高效運轉。
交通運輸的完善凸顯了中國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成熟度以及長期投資互聯互通所帶來的紅利。如此高效地應對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假日人口流動,既反映出制度效能,也體現了公眾信心。
而如果交通出行反映的是“流動”,消費則體現了“活力”。這個假期,旅游、文化活動和休閑娛樂受到青睞。在北京,“雙節”假期遇上WTT中國大滿貫,首鋼園成了工業遺產與現代體育文化相融合的新地標,讓人們在觀看比賽的同時還能體驗豐富多彩的休閑活動;在上海,游人通過XR體驗項目,在歷史悠久的海關大樓中探索外灘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在南京響堂村,鄉間小屋、咖啡館和露營地吸引了眾多渴望慢節奏生活的都市游客……文旅產業正由傳統的觀光旅游向沉浸式生活方式體驗轉變,這一趨勢正在重塑整個產業鏈。
與此同時,低空旅游、區域美食節等新業態的涌現,為消費者增添了多樣選擇,展現出消費結構正朝著品質消費和生活方式的提升演進。在天津,以國產動畫系列為主題的快閃店為人們與心儀的角色提供了互動機會,帶來了虛擬世界照進現實的全新體驗;在湖州,直升機、滑翔傘、熱氣球觀光等低空旅游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游人。
假期出行和消費熱潮的形成,也離不開政策的積極支持。在安徽,“信用游”讓游客無需預付即可預訂酒店和景點門票,實現“先游玩后支付”,不僅有效減少了消費摩擦,也促進了即時出行;在天津,各金融機構開展特色消費金融活動,助力假日消費市場蓬勃發展。與此同時,國家發展改革委近日會同財政部,向地方下達今年第四批690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資金。
通過減少購買約束、鼓勵參與,這些政策將潛在的消費意愿轉化成了實實在在的增長。“雙節”假期的數據凸顯了中國經濟的活力——出行人數的大幅增加反映出人們對外出探索的強烈意愿,消費增長則展現了市場信心。二者共同指向了更廣泛的經濟趨勢:建立在現代化基礎設施、數字化工具和扶持性政策之上的強勁內生動力。
中國經濟的脈搏不僅能夠從每季度的GDP數據報告中捕捉到,假日經濟的顯著活力也彰顯了中國消費基礎的深度以及增長模式的適應性。剛剛過去的國慶中秋“雙節”假期,不僅是節日慶祝,更是協調力、承載力和信心的展示。
創紀錄的出行數據和強勁的消費表現,體現了中國經濟更深層次的結構性優勢,包括現代化的基礎設施、有效的治理機制以及民眾對更高生活水準的向往及追求。隨著火車、飛機、汽車和人群的持續流動,中國經濟正帶著韌性、信心和持續的動力不斷穩步前行。
(編譯:高琳琳 審核:馬芮 韓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