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31日,上海交通大學致遠學院第四屆“拔尖人才培養國際論壇”暨第三屆中國大學書院交流共同體大會舉辦。論壇吸引了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香港大學、澳門大學等近50所高校及微軟、華為、阿里云等頂尖企業的200余位專家學者與教育管理者代表,圍繞“全球視野下的拔尖人才培養與新時代書院制育人體系探索”這一主題,展開深度交流。
上海交通大學校長丁奎嶺在致辭中表示,上海交通大學始終致力于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和國家戰略需求,探索一條兼具中國特色與世界眼光的拔尖人才自主培養之路。致遠學院十五年來已構建起使命驅動與好奇心驅動并重的拔尖人才培養體系,依托七大國家拔尖計劃2.0基地,匯聚多位圖靈獎、諾獎級國際頂尖學者,營造“轉身遇見大師,隨處可見討論”的學術氛圍。學院已培養出14屆共2529名畢業生,95%選擇繼續深造,超過70%直接攻讀博士學位,已有85名校友獲海內外一流高校教職。
在主旨報告環節,多位深耕實踐探索的教育專家帶來了前瞻性分享。清華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教務長彭剛系統闡述了清華書院制的特色路徑。他介紹,清華大學已分階段建成覆蓋超半數本科生的書院體系,秉持“寬口徑、厚基礎、重交叉”理念,通過建立跨學科教學委員會、優化課程體系,實現通專融合。書院實施全覆蓋導師制與“一人一策”個性化培養,建立多維評價體系,構建貫穿四年的科研進階訓練體系,支持學生的多元成長與創新能力培育。
圖靈獎得主、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John Hopcroft分享了智能時代教育改革的洞見。他指出,人工智能由模式識別和統計學兩大支柱構成,在此背景下許多工作將被自動化,人工智能也將深刻改變教育形態,但不會取代教師,因為“教師對學生的關懷”是教育中不可替代的核心要素。他特別介紹了"101計劃"的創新實踐——通過集結頂尖高校師資,開發覆蓋計算機科學等九大學科的數字化課程資源,并向全國高校開放共享,致力于構建更加開放、高質量的全民教育體系。他強調,教育的核心使命是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引導他們發現并追求自己熱愛的領域,這是培養信息時代頂尖人才的關鍵所在。
三大平行分論壇“大學現代書院制創新實踐”、“人工智能時代的拔尖人才培養范式變革”、“拔尖人才國際化培養體系構建”于當天下午舉行,匯集了全國頂尖書院與學院的一線實踐者。
本次論壇由上海交通大學致遠學院主辦。作為教育部“拔尖計劃2.0”的秘書組單位,致遠學院自2019年起,就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的指導下,每兩年舉辦一屆拔尖人才培養國際論壇,為高校間的人才培養、教學改革交流互鑒搭建高端平臺。本屆大會將國際論壇與中國大學書院交流共同體大會聯合舉辦,旨在面對當前AI數字化背景下,探索新時代書院全人教育的意義,進一步攜手致力于拔尖人才培養的兄弟院校,譜寫高等教育新篇章。
(中國日報上海分社 記者 周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