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故事是從一位名叫約瑟夫?阿克曼的人開始的。他是個瑞士人。曾經有很多年,他擔任德意志銀行董事會主席,是這家銀行的門面,也就是德國經濟的門面。他在所謂的“德意志股份公司”影響巨大,致力于將美國投資銀行的經營理念輸入德國。在2007-2008年,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銀行破產引發全球金融危機時,他和德國的其他銀行、中央銀行以及政府部門攜手一起,成功阻止了德國銀行金融業的崩潰。可就是這樣一位人物,在2011年秋天,他卻沒有辦法實現自己的夢想,坐上德意志銀行監事會主席的位置。到底發生了什么?誰在背后有這個權力和資本,可以阻止約瑟夫?阿克曼成功升任監事會主席呢?換句話說,到底是誰在真正地決定著德意志銀行的重大事項?

誰是世界上最大的資產管理者
這個問題的答案,最后落在了世界上最大的資產管理者那里。這家資產管理者所投放的資金數目驚人,高達4.9萬億美元,這相當于德國國民生產總值的1.5倍。也就是說,德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包括工業產值、服務業產值以及所有的其他產值組合在一起,才只是這家世界金融公司所管理資產的一部分。這家公司向世界經濟注入的資本相當于瑞士國民生產總值的7倍、奧地利國民生產總值的13倍。據知情者透露,約瑟夫?阿克曼的任命與否,決定權在美國黑巖資產管理公司及其總裁勞倫斯?芬克(Lawrence Fink)手里,人們稱他為“拉里”(Larry)。德意志銀行的董事會主席,這位在金融危機時德國總理、德國各家銀行總裁都俯首聽命的強權人物,卻在曼哈頓遭遇了滑鐵盧。實際情況是,約瑟夫?阿克曼雖然曾是世界銀行協會的會員,但他卻沒有獲得一家進行秘密投資的資本公司的正式許可,而這家資本公司在全球幾百家金融公司均有參股,并在德國證券交易所以各公司集團的名義獨立地進行投資交易。毋容置疑,它也持有法蘭克福德意志銀行6%的股份,因而屬于德意志銀行最大、且最重要的股東之一。這家公司在瑞士持有瑞士再保險公司(持股4%)和嘉能可公司(持股7.5%)的股份,在奧地利持有奧地利第一銀行的股權(4%)。
是“拉里”阻止了阿克曼。黑巖這家紐約投資公司與所有和拉里一樣的其他投資人都遵守相同的規則,這條規則就是,他們不會任命一位企業的領導直接調任該企業的監事會主席。在全球每一家黑巖所投資的企業中,只要是他們的權力所能夠觸及到的企業,他們都會影響那些企業的人員任命。對于他們而言,阿克曼升任監事會主席的愿望,只不過像一個人在實際生活中設立儲蓄賬戶一樣,是資產累積的一種方式而已。
在這一案例中,有一點已經浮出水面:這里存在一個全球金融經濟權力網絡,一個由全新的資本家所組成的運動隊,一個在雷曼破產案之后逐步攫取了權力、并仍在繼續攫取更大權力的資本家俱樂部。而且這個網絡制定了它自己的游戲規則:在全球,凡是它能發揮作用的地方,都要遵守它的游戲規則,即使它們所做的投資決定涉及的資本數量極其龐大,大到幾千億、甚至幾萬億美元之多,即使這些決定關乎許多企業、各類市場,甚至一些國家的國民經濟,它們仍然能夠處于大眾的視野之外,人們對它們仍然知之甚少。在大多數民眾背后,它們已經為自己建立起一個日益強大的戰斗方陣。這個方陣由金融公司組成,并在全球化和經濟發展中起著主導作用。這個具有戰斗力的金融方陣在經濟戰爭中會遭遇像中國這樣的經濟體、阿拉伯的公候王國資本、俄羅斯顯貴的資本,這些資本也同樣努力在經濟戰爭中進行權力擴張。它們還會遭遇到養老保險公司這些巨大的億萬資本,以及大型家族企業的金融帝國資本。對于這些資本而言,它們一方面需要新產品和市場,另一方面為了進行資本投資,它們也會把自己的一部分資金交給拉里?芬克來管理。
誰在新資本主義背后掌控實權
這種由金融投資市場所掌控的新資本主義,反映出一種地緣戰略性競爭。在這種競爭中,資本擁有了武器的特點。那么,在這場全球競爭中,這些正在角逐市場、資源、原材料的主角,它們到底是誰?它們追求的目標是什么?它們的行動在多大程度上是顯性的、透明的?這個系統的穩定性如何?它們對付危機的羽翼是否已經豐滿?或者,它們會不會向上或者向下轉嫁危機?最后,它們會不會加重各種危機呢?
我們在此試圖揭秘世界上真正掌握金錢的主人,從而揭秘世界上真正的重要人物。在各國政界高官每天都占領媒體頭版頭條的同時,我們大部分人對于新資本主義背后的實權人物卻幾無所聞。因為“保密”是這類組織的最高行動綱領。“這世界真正屬于誰?”當今站在各個市場和市場主宰者背后的到底是什么人?真正擁有資本權力的那些極少數人又是誰?大眾通過日常媒體報道而得知的往往是這個體系中的高級雇員:各家大企業的董事長。在盎格魯-薩克遜語言體系中,這些董事長有一個名字——首席執行官(CEO)。在這個圈子中,許多數字是公開的:他們的薪金、他們的特別津貼、他們的養老金收入、他們的企業經營政策、他們的履歷。但大眾對于企業的監事會了解很少,關于企業的所有者,知道的人更是寥寥無幾。而公司所有者并不一定是公司的總經理,他們是總經理的老板,企業的終極老板。資本在這個體系中發揮著超乎尋常的作用,異常有活力。在全球投資市場上,資本會在納秒內自動做出投資決定,投資決策由計算機程序和各種算法來操控。
自2007-2008年金融危機發生以來,國家政策規定,銀行業應保證實現最大的信息透明度。但是各大商業投資機構遠遠沒有重視國家的這項政策,它們實際上是一種“影子金融”。這也正是新資本主義的一個盲區,是人們所看不見的。我在這里大膽做出預言,下一場金融危機將會在這一領域內產生。銀行業務被控制和管制得越嚴格,銀行越會趨向于將資金投放到其他的投資機構中。
所有這些改革和創新的主張,如果沒有背后那些極力謀求利用投資贏得利潤的投資者,這一切仍然僅僅只是一種想法,只是沒有未來的計劃。在新資本主義時代,必須要詢問資本的所有者是誰。誰將最終擁有資本和權力?
在某種意義上,拉里?芬克掌握著曼哈頓金融市場的權力,他就是世界金融市場的總裁。約瑟夫?阿克曼和德意志銀行的故事正如法蘭克福德意志銀行的員工告訴我們的那樣:“在德意志銀行,幾乎沒有任何一項決策是不符合黑巖公司利益的。”
頂級資本家的最高領導
黑巖——拉里?芬克

人們都明白,芬克這位美國大佬實際上就是世界金融組織的總裁,他是頂級資本家們的最高領導;他比所有人都更有權力影響新資本主義的規則和命運,他將“直升機撒錢”這種金融手段的另一種形式納入了全球經濟中。
所有這一切都是一位個體投資人向世界經濟注入大量資本的必然結果:4.9萬億美元。如此龐大的資本數量就在黑巖公司(Black Rock)的管理之下,而黑巖是芬克在1988年與合伙人一起共同創立的資產管理公司。黑巖公司的開端是流傳在曼哈頓的一個傳說,如今黑巖已經發展成金融業巨頭。據說,芬克有意識地把黑巖總部設在紐約中城,而沒有設在紐約下城的華爾街,這是因為,芬克先生既不想和華爾街的陰謀詭計有關系,也不想與波士頓茶會有什么牽扯。芬克比較特立獨行,他比較贊成政府對經濟的有效監管,比較喜歡經濟運行有一定的秩序。在金融帝國中,他是一位負責任的代理人,并且支持美國民主黨。因此,當希拉里?克林頓計劃組閣時,她想邀請“拉里”擔任她內閣中的金融部長,對拉里而言,這是對他所作的社會政治工作的認可。2015年,拉里的年收入是2.86億美元,2016年4月,他獲得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的大衛?洛克菲勒獎,這些都是對他的認可。
拉里?芬克,這位黑巖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和總裁,他的權力從何而來?以什么作為基礎?芬克有1.3萬名員工,黑巖公司就像一座黑色巨巖屹立在一道風景中。在這道風景中,人們看到2008年的金融危機所造成的巨大傷害消弱了銀行的能力,卻增強了黑巖公司的能力。現在,芬克公司所從事的很多業務,都曾經是銀行從事的業務。比如,黑巖公司向一些公司提供貸款,它持有世界上幾乎所有最重要康采恩的股份,還擁有一個重要的數據分析計算機系統阿拉丁,它經營許多資本市場基金,黑巖購買國債、投資不動產,并向各國中央銀行及各國政府提供咨詢服務。
這一切對于拉里而言,已經具有徹底的全球化意義,也包括全球性的利益沖突。拉里作為金融投資高手,他的嫻熟技藝是在華爾街第一波士頓銀行(目前已升值成瑞士信貸集團)練就的。在這里,他在優選權證券和抵押貸款方面做得十分成功。后來他開始獨立經營金融公司。一開始,他在黑石這家私募股權基金公司的保護傘下工作,一直工作到1994年。然后,拉里轉入匹茲堡金融服務集團,他的工作享有高度自主權。1999年,他的黑巖公司成為上市公司,2006年,黑巖收購了美林銀行旗下的基金公司,2009年收購了英國上市公司巴克萊銀行。這樣一來,芬克最終榮登資產管理者榜首,黑巖成為全球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
鑒于拉里的巨大權力,在每年一度的達沃斯世界經濟權貴論壇上,許多大型企業的董事長們都爭相與他交談。2011年,歐震華(Stuart Guilliver)旋風式地從倫敦飛到紐約,以獲得拉里?芬克的支持,確保自己能夠成功升任匯豐銀行董事長。世界上所有重要的首席執行官或金融董事都和拉里及其團隊取得聯系。假如不聯系,或斷絕與拉里團隊之間的關系,他們承受不了其后果。一旦出現了大麻煩,或者出現了信任危機,那么后果可能就是減持股份、討論正確的管理,實際上就是走馬換將。有一點直接與德國經濟界30家最佳公司的高管、與所有公司領導都直接相關,這就是德國證券交易所證券交易指數達克斯。黑巖在所有達克斯上市的股份公司中都持有股份,它是股東,而且持有一些重要投資項目的股份。比如,黑巖持有拜耳(7.0%)、戴姆勒(5.2%)、巴斯夫(6.2%)、大眾(近4.0%)和西門子(5.6%)等公司的股份。黑巖就像一個巨大的蜘蛛網,撒在德國整個金融體系中。更能代表黑巖公司權力的是另外一個事實,即:德意志銀行和安聯保險公司是德國兩家最重要的金融機構,而黑巖分別是這兩家公司的最大股東和第二大股東,持股比例分別是6.2%和5.4%。
影子銀行
黑巖用于投資的資金有很大一部分并不是自愿產生的,它是全球最大的被動投資公司,為了能夠復制德國證券交易所的交易指數,它需要在所有上市公司均持有一定數量的股份。由此,這位黑色巨人就自然而然地持有德意志銀行6.2%的股份。
在金融市場的專業術語中,黑巖公司屬于“影子銀行”。正規的銀行在金融危機之后受到的管制和整頓越嚴格,影子銀行的業務就越繁盛。這確實有一些諷刺意味。當然,黑巖公司老板在1986年就曾在第一波士頓銀行做錯了那一宗抵押貸款業務,這對2008的金融風暴也起到了推動作用。目前,芬克可用于投資的大量資金來自保險公司、養老基金、基金會、國家基金和家族控股辦公室。這些公司尋求在資本市場的投資機會,這一投資市場人們稱之為“緊急狀態投資”。這一名稱頗有諂媚之嫌。在美國,黑巖持有蘋果公司5.75%的股份。在其他大公司也有持股,比如微軟(5.8%)、埃克森美孚石油(6.0%)、通用電氣(5.7%)。在這幾家公司中,黑巖的持股是決定性的。
世界頭號資產管理公司黑巖和全球其他金融公司之間相互參股滲透,它們十分緊密地交織在一起。黑巖在摩根大通銀行持股率達到了驕人的6.6%,在道富這家全球第三大資產管理公司持有5.1%的股份,在普信集團這家全球第11位金融公司持有5.9%的股份,所有這些公司也以較低的持股率持有黑巖公司的股份。實際上,黑巖所持有的各家大企業的股份都是少數股,但是如果把黑巖所持有的所有股份加起來,就超過了多家基金會所共同持有的股份總和。更重要的是,黑巖這家公司系統性地在幕后發揮作用、產生影響。這一切都經由黑巖公司的雇員團隊來實現。這個團隊成員分別在紐約、芝加哥、倫敦、東京和香港工作。黑巖公司所投資入股的所有基金,無論是主動投資基金還是被動投資基金,當然也負責在基金公司內部的投票表決,在全球所有的地方都踐行相同的準則,并用同一個聲音說話。
“我們是長線投資商,所以我們對建立長期關系很感興趣。”黑巖歐洲部主管阿姆拉?貝萊克(Amra Balic)說。黑巖公司的管理人員往往并不出現在各家公司的全體股東大會上。但是,假如在會議開始前的討論中一無所獲,黑巖一定會反對各公司高管的一些建議。在英國,黑巖這家權力巨大的金融公司曾經多次就公司高管所提出的一些一攬子薪酬建議投了反對票。拉里?芬克說,他只是資金的托管方。“假如我們將億萬資金都投資于一個產品,那我們就太大了,但是實際上這些資金并不屬于我們。我們會將三分之二的資金投資于上市公司和其他指數基金(保值基金),這些資金我們并不主動進行管理。對我們而言,這一部分資金不會產生系統性的風險。”黑巖將大量資金投資于保值性基金,它是保值基金的頭號投資商,僅在安碩這支基金,黑巖的投資額就超過10億美元。安碩是原來巴克萊銀行收購的一家基金公司,它已經占領歐洲50%的市場份額。據內部信息分析和估算,到2021年,歐洲金融市場的規模會翻倍成萬億美元的市場。
黑巖公司所擁有的超級權力已引起政府監管部門的警覺,它不愿意出現在政界、在公眾面前或在金融市場上。比如,監管部門開始關注黑巖在投資市場上的基金及一些與銀行業務類似的業務。最令監管部門擔憂的是黑巖的數據分析系統阿拉丁,許多資本管理者也在阿拉丁設立賬戶,在這個系統里流通的資金量已經有14萬億美元。對于投資者而言,它是一種類似SAP的金融管理軟件。各家銀行、保險公司和基金的阿拉丁用戶總計有兩萬名,這些用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透過黑巖看到整個金融世界。
黑巖公司很喜歡招募一些著名人士,比如,曾經是瑞士中央銀行行長、德國基民盟-基社盟議會黨團前主席的弗里德利希?默茨(Friedrich Merz)現在是黑巖德國子公司的總裁。社會名流維系了各種關系。其原因在于,拉里?芬克的抱負還要更高更遠一些。黑巖應該還有其他的業務領域,這要依靠政治的幫助。
每次在公開場合的演講中,芬克都會不遺余力地主張,美國應該節儉。一個只有12000美元積蓄的普通美國人,如果他就這樣退休,那他的退休金就太少了。對芬克而言,澳大利亞是個榜樣。在澳大利亞,根據當地法律規定,雇主必須將雇員工資和薪金的一部分作為積蓄,積蓄比例最高達9%。芬克說:“這樣的話,作為這一法律政策的結果,澳大利亞人將來在退休后,將會屬于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對于他的黑巖而言,這個榜樣就是一個夢想。如果實施這樣的政策,他的公司將會成為試驗學校。拉里?芬克也知道,政府的金融監管部門非常想加強對影子銀行業務的監控。比如德國聯邦金融監管局認為,黑巖公司的透明度不夠高,所以,它拒絕黑巖在德國柏林法蘭克福商業銀行參股。
黑石——史蒂夫?施瓦茨曼
史蒂夫?施瓦茨曼(Stephen A. Schwarzman)是黑石(Blackstone)資產管理公司的創始人兼總裁。在德國市場上,黑石公司的投資項目很多,比如黑石目前以45%的持股比例參股了傳奇式相機生產商萊卡公司。2011年起,黑石參股了德國室外用品專營商狼爪,并將繼續增資7500萬歐元。在塑料生產商科佩集團,黑石甚至已經是公司所有者和顧問。
與其他基金公司和大部分資產管理公司不同的是,像黑石這樣的私募股權公司會積極參與各參股公司的經營管理。在黑石所參股的企業中,資本投資與企業決策權緊密聯系在一起。而在其他企業,資本參股與公司決策權的關聯都不很明顯,由所有者或家族經營的企業除外。黑石甚至在上市公司德國電信也經常引起躁動。從2006年起,黑石一度持有德國電信4.5%的股份,除了聯邦政府這位大股東之外,黑石成為德國電信的第二大股東,勞倫斯?古菲(Lawrence Guffey)代表美國人任職于德國電信監事會。黑石曾經力勸德國電信向馬來西亞投資,但德國電信不想像施瓦茨曼一樣去做全球投資商,最后這位美國大神才妥協。
現在,施瓦茨曼這位黑石總裁已經深知,針對他的私募股權投資,德國人一直都懷有很強的保留態度,德國人曾罵他們是“蝗蟲”之災。假如人們把黑石公司僅僅看作是一家參股公司,那就大錯特錯了。2015年,施瓦茨曼所管理的資產幾乎達到3400億美元,與其他的競爭對手相比,黑石的資產價值可謂遙遙領先。2015年年底,黑石公司的私募股權業務涉及的資產價值超過940億美元,正好占總資產的25%。黑石的金融業務種類越來越豐富,僅貸款業務總額就將近80億美元,實際上黑石已經是一家銀行了。它所投資參股的公司向企業提供貸款,一般情況下,貸款并不顯示在投資公司自己的收支平衡表上,投資公司通過貸款基金籌集貸款,它們將直接在投資人那里進行再融資。這樣一來,投資公司就具備了傳統銀行的職能,當然它們與原來的私人銀行無法相比,而是影子銀行的一部分。在傳統的私人銀行中,銀行家以自己的私人資產作為銀行責任,并經常與自己的客戶一起進行投資,而這種私募股權公司需要施瓦茨曼個人承擔風險的資金數額很少。
黑石在不動產業務方面已經有了大幅度提高。2007年,黑石以39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辦公物業信托基金。2016年中期,施瓦茨曼已經躍升為全球頭號房地產所有者。因利率過低,促使黑石繼續購買房地產,而在房地產投資領域,其他金融公司只能望其項背。2015年,黑石旗下不動產的總值已達1350億歐元,全球只有加拿大布魯克菲爾德資產管理公司的不動產總值略超黑石(1370億歐元)。從此,黑石繼續增加其房地產投資,在美國和印度,沒有哪家公司比黑石擁有更多的辦公大樓。負責房地產投資的經理是喬納森?格雷(Jonathan Gray)。格雷的經典收購案例是,2007年,他以260億美元把希爾頓從股市上買走,2013年12月,他又將希爾頓上市并大賺了一筆。目前,有5萬棟出租房屬于施瓦茨曼帝國。2017年,這些出租房將統一上市。在富國銀行、通用電氣的支持下,黑石以230多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一個房地產資產組合,這一作法和黑石當年購買曼哈頓史岱文森城這個項目如出一轍。當時,黑石出資53億美元,但黑石的這一項投資失敗了。在德國,2016年年初,一系列物流企業的地基已經出現。下一步,黑石準備購買“第一辦公”這家德國辦公室租務集團的100座辦公大樓。這曾是德國房地產公司IVG的核心業務,而IVG正陷入了支付困境。
私募股權公司的核心業務是短期參股一些私人企業,也就是說,這些私人企業尚未成為公開募資的上市公司。黑石的資產組合中,有90多家私募股權企業。黑石也會購買上市公司的一攬子股票。此外,黑石也有收益頗豐的對沖基金業務,對沖基金業務占黑石總業務的五分之一。實際上,黑石集團的業務領域已涵蓋所有的另類投資業務。
自2007年起,黑石公司就已經在股市上市。2015年5月,黑石的市值達到了高峰。但在隨后的8個月內,其股價狂跌,下跌了50%。黑石的盈利狀況波動很大:2012年,黑石的稅后收益超過8億美元;2014年,其收益猛增至370億美元;2015年,黑石收益又降至160億美元。但這只是黑石公司本身的收益,不包括黑石旗下各基金的收益。私募股權行業頗受爭議,這也是因為在手續費核算方面經常是不透明的,當然,2%的基準手續費除外。在2014年的收益中,共有58%來自運行費用,這是與投資經營收益掛鉤的費用(每單投資收益的20%)。收入增加與收益增長同步,這是拉里?芬克的黑巖和美國普信集團合謀實現的,這兩家資產管理巨頭所擁有的資產總值是黑石資產總額的15倍之多。
史蒂夫?施瓦茨曼是黑石公司首席運行官兼董事會主席,他管理著近100億美元的資產,被媒體稱為“華爾街之王”。這個人物不會總那么客客氣氣的。奧巴馬總統領導下的美國政府曾經計劃對私募股權公司和對沖基金公司的經理增加征稅,施瓦茨曼將這些計劃比喻成“1939年希特勒入侵波蘭”。后來,共和黨人取消了這些計劃。
施瓦茨曼和私募股權行業的其他經理都受益于一項規則。按照這項規則,私募收益中的一部分叫作“運行費”,它從與收益掛鉤的手續費中抽取。運行費會與資本收益一樣來納稅,而不以勞動所得稅來納稅。這一收益叫作“共享收益”,這一概念可以上溯到古代海運時期。那時船長會從其所運商品的收益中收取一部分費用。在美國,長期資本收入的納稅率最高是20%,而工資收入的納稅率最高可達40%。私募股權行業中這項原則所導致的后果是,經理人會有一筆邏輯上講不通的額外報酬。有時候,這些經理的額外報酬甚至是美國一些大銀行總裁所獲薪金的很多倍。
對于史蒂夫?施瓦茨曼而言,收入高低關涉他的個人榮譽。收入更多、社會地位更高、財產更多、股值更高,這一切都是競爭成功的一種表達方式。施瓦茨曼希望自己受到高度重視,因為他很成功,所以他很富有。2015年,加上他的資本收益,施瓦茨曼一年的總收入是8億美元。如此高的收入,大部分中型企業家只能做夢才能實現。這筆收入的絕大部分(約6.4億美元)來自于他所持有的黑石股份的紅利。他持有黑石公司約20%的股份——他的“共享收益”總計8800萬美元。
早在幾年前,施瓦茨曼的年收入就以類似的規模在增長,毫無疑問,施瓦茨曼在金融界的地位是直線上升的。施瓦茨曼來自費城,他畢業于哈佛商學院,31歲的時候,施瓦茨曼擔任雷曼兄弟投資銀行的董事總經理,并負責在全球進行企業并購。在雷曼兄弟投資銀行,他與上司彼得?彼得森(Peter Peterson)成為好友,彼得森曾任尼克松政府的商務部長,這位保守政治家有很好的關系網,他與施瓦茨曼這位金融管家的融資智慧一起形成了一種適應市場的最佳結合。1985年,這對合作伙伴成立了黑石公司。自成立以來,黑石公司已經買賣了價值2000億美元的企業資產。
施瓦茨曼是位神通廣大的公司老板,他不惜一切代價來提高私募股權業的行業形象:趨利避害的世界觀、大量商業理念、外交手段、權力欲、榮耀和尊貴,以及出手闊綽。紐約布萊恩公園附近的紐約圖書館有一條漂亮的藝術走廊,這條走廊就是以施瓦茨曼的名字命名的,因為他支付了這條走廊的修葺費。在清華大學,他以1億美元成立了一個獎學金項目,該項目被命名為“施瓦茨曼獎學金”。他很清楚地意識到,中國夢和美國夢一樣,每一個人都想去實現。當然,施瓦茨曼也享受著富豪的終極奢華——極品藝術品。曾有一次,他想在府邸掛上塞?托姆布雷(Cy Twombly)的油畫《黑板》,便直接請世界頭號藝術品經銷商拉里?高古軒(Larry Gagosian)幫忙,從韓國購得了一幅畫。在今天的資本主義世界中,成功的標志是這樣的:施瓦茨曼的紐約公寓價值3700萬美元,它曾經屬于洛克菲勒(John D.Rockefeller);施瓦茨曼在佛羅里達擁有一處沙灘別墅,在長島、圣特羅佩和牙買加,施瓦茨曼也有房子。
如今,這個人想樹立多個標桿,他說,黑石不僅做生意,而且黑石有“一種使命”,它應是“最好的公司”。2007年,為了慶祝60歲生日,施瓦茨曼邀請了1500位客人齊聚紐約上東區,這次慶典花費了3000萬美元。這一年,施瓦茨曼以最佳形象示人,這完全符合他曾經的戰斗格言:我要戰爭,不要小打小鬧!因為施瓦茨曼把它的公司定義為“有限合伙公司”,其他參股人都無權參與決策。黑石公司精心挑選了它的上市時刻,那是在2007年,不久之后,金融危機爆發。金融危機所沖擊的核心是銀行,而不是參股基金和對沖基金。
史蒂夫?施瓦茨曼知道他的幸運應歸功于誰。他每年坐飛機旅行的時間有6個月,他要去拜訪那些機構投資人,也就是那些養老基金或國家基金的總裁,比如他要飛去阿布扎比。他最好的客戶是大投資商,這些大投資商想將自己的部分資產在股市之外進行投資。在某些情況下,這些大投資商往往是一些大的私人投資者。在追逐了豐厚利潤之后,金融領域的頂尖高手顯然還要樹立一個特殊標記。
凱雷——大衛?魯賓斯坦
長期以來,魯賓斯坦最大的擔心是,全世界都可能將他的公司看作是美國軍事和國防工業的樞紐。在伊拉克戰爭和安全人員濫用監控信息丑聞之后,這在國際上對公司生意不會起什么好作用。凱雷資本集團(Carlyle Capital)成立于1987年,在它最初成立的幾年中,許多訂單都來自軍工行業。大衛?魯賓斯坦(DavidM.Rubenstein)和他的聯合創始人小威廉?康威(William E.Conway jr.)和丹尼爾?德安尼羅(Daniel A.D’Aniello)曾經想過這個主意:圍繞軍工系統建立一個投資參股公司。為了公司的發展,他們可以很好地利用他們在華盛頓的關系網。
魯賓斯坦很了解政治,1977至1981年他曾在美國總統吉米?卡特的政府里工作過。當時他負責治理通貨膨脹,而當年的通脹率已經上漲到了15%以上。魯賓斯坦在政治上接近民主黨人,但那些后來在凱雷工作的政治家卻來自共和黨陣營。
后來,凱雷公司發展得越來越大,魯賓斯坦的實力越來越強。即使在這個時期,魯賓斯坦仍和民主黨前總統卡特保持著關系。魯賓斯坦和喬治?布什的關系比較緊密,小布什在擔任得克薩斯州州長之前,曾代表凱雷在“凱特空”這家航空服務公司的監事會任職。比爾?克林頓擔任總統之后,魯賓斯坦立即將克林頓政府的親信們招聘到他的公司。魯賓斯坦并不是思想家,他更像是善于把握機會的人。魯賓斯坦并不以向政黨捐款而引人注目,也不認為有必要聲明自己到底是民主黨人還是共和黨人。他說:“我認為自己是美國人。”魯賓斯坦認為,凱雷從來沒有對政治施加過影響,這已經成了一個公司形象問題。
凱雷這家私募股權公司早已經脫離了軍工企業而獨立發展了。他們買賣一切,只要它們能帶來利潤——從煉油廠到火車鐵軌。最近幾年,和魯賓斯坦做生意的包括餐飲公司唐恩都樂、中國人壽保險公司和赫茲租車公司。2007年,阿聯酋阿布扎比穆巴達拉這家國家基金以7.5%的持股比例投資了凱雷旗下的“合伙單位”基金,后來穆巴達拉還增加了持股比例。加州養老基金也是凱雷的大股東。四年之后,凱雷公司收購了荷蘭阿爾卑斯投資總公司60%的股份,該公司負責管理養老基金。如今,凱雷所管理的資產總值約為2000億美元,它在私募股權行業中名列第二。
自2012起,凱雷成為上市公司。凱雷共有上市股票3.25億美元,其中有8100萬美元的股票在證券交易所進行交易。但是,2015年凱雷的股價縮水了一半,2016年股指飄搖不定。為了救市,2016年2月,凱雷投放股市2億美元來購買自己公司的股票。油價下跌,全球經濟不穩定,投資人對手續費過高問題的討論,所有這些對凱雷的股票市值都有損害。
魯賓斯坦的資產約為22億美元,凱雷是魯賓斯坦成功的標志。2011年,魯賓斯坦的收入是1.4億美元,他的兩位聯合創始人的年收入與他相同,他們收入的90%以上來自于投資人的收益。2014年,魯賓斯坦得到的基礎年薪是27.5萬美元。與他的投資收益相對比,這份年薪顯得很謙虛。
魯賓斯坦的父親在美國馬里蘭州巴爾的摩市的郵政局工作,母親是家庭主婦。魯賓斯坦年輕時是一個書蟲,他想通過讀書進入上流社會。魯賓斯坦至今仍保留著閱讀習慣,他每周閱讀四五本書,每天至少讀六種報紙。他的努力是值得的:魯賓斯坦屬于上流社會中的千分之一。
魯賓斯坦把時間用于參加各種委員會的活動,比如他是北京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導師委員會主席。在和中國國家領導人一起用餐時,他提到一句有關成功的諺語:“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不過,無論魯賓斯坦多么勤勞,在他的巨大王國里,并非所有的投資都很成功。比如,從2014年起,凱雷旗下的對沖基金克拉倫道路資產管理公司已經從投資人手里掠去了60億美元。2015年,魯賓斯坦本人的房地產生意卻創造了27%的夢幻收益(對比一下,他的主要基金的收益率是13%)。
本文選摘自《誰擁有世界》(【德】漢斯-尤根·雅各布斯著,中信出版集團,2020年1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