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工智能為核心的新型基礎設施,成為兩會代表委員們熱議的話題之一。
新基建寫入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在官方明確其范圍界定之后正式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智慧交通建設作為AI、云計算、5G等技術的融合交匯點,被認為是發展新基建的重點方向,近年來受到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加碼。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同時也提出,“要優選項目,不留后遺癥,讓投資持續發揮效益”。
對此,全國人大代表、海信集團董事長周厚健建議,優化智能交通項目采購規則。
新基建浪潮下,智能交通如何通向未來?
面對智能交通領域“重價格、輕技術”的采購導向,在兩會上,作為企業界的全國人大代表、海信董事長周厚健表示憂心。
很長一段時間,我國智能交通市場一直被國外品牌所占據,國內品牌經過十多年持續投入研發和技術創新,已取得一定成效。以智能交通核心系統信號控制為例,2019年國內品牌占比已達到九成。
但是近幾年各地智能交通采購數據顯示,行業具有較強技術能力的企業所占市場份額出現不斷下降趨勢。2019年,我國智能交通行業技術能力排名前十的企業占據25.24%市場規模,相比2018年的32%大幅下滑,而一些既沒有技術也沒有研發資金投入的企業所占份額卻在不斷增加。
“重價格,輕技術”的采購傾向,打擊、傷害了企業對技術創新的積極性,長此以往,中國的智能交通將難以再世界產業技術之林擁有一席之地。
周厚健提出優化政府采購規則,重視技術創新,引導企業保障研發投入。
新基建棋盤之下,為智能交通行業的發展帶來想象空間,比如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海量分析和挖掘智能交通一體化管控平臺,政府可以實時掌握城市交通整體運行態勢;根據交通預測和事件類型高效完成研判、智慧和處置的聯動,針對處置突發效率的能力和水平同時數據實時共享。
這些想象想要落地必須依靠技術創新才能完成。
“海信一直堅持‘技術立企’發展思路,在1988年進入智能交通領域之前,我們已經進行了多年的研發,可以說海信是智能交通領域的技術控。”
憑借深厚的技術積累,今年以來,海信建成山東省首個企業級的車路協同測試基地,同
時技術加持國內首條公交線路落地。“新基建”浪潮之下,“技術控”海信智能交通布局全面加速。
等風不如造風,超前布局
造風者從來不是追趕上一個風口,而是創造下一個風口。
優秀的企業都不是追逐上一班列車,而是思考如何創造下一班列車。
海信大膽造風,敢于打破常規,開辟新出路。成為中國最早一批探索智能交通的企業。
海信在智能交通領域的造風史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末,1998年,海信網絡科技進入智能交通市場,那時,智能交通的概念在國內落地不過3年時間,智能交通科研剛剛起步。國內智能交通市場還被國際巨頭把持,一臺信號機售價10多萬元,海信的智能交通產品甚至進不了政府采購清單。
“我們專門去調研,發現智能交通行業未來市場很大,而且國內沒有形成領頭企業和充分競爭格局,全國的底子都很薄弱。”陳維強1998年從哈工大博士畢業來到海信不久,就加入到智能交通研發團隊,一路參與見證了20年來海信在這一領域的一步步發展。
沒有人忘記2008年北京奧運會,不過很少有人知道奧運會其中的一個插曲。彼時,年輕的海信網絡科技在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智慧交通項目大戰中一戰成名,打敗西門子、泰科等國際品牌,在同等技術能力下,為國家節省了三分之二建設資金。那一刻,參與奧運會智慧交通項目的一些政府官員、合作伙伴才第一次真正看清海信智慧交通的真面目。
海信智慧交通的資本,不僅僅是年輕,更有年輕人該有的技術實力和創新能力。
目前,海信在該領域申請知識產權共720項,專利數量在行業前三名中占比近70%,海信還主持或參與了智能交通領域的41部國家、行業和團體標準。
2019年,海信厚積薄發,正式發布“云腦”戰略。“交管云腦”在2020年疫情防控中釋放巨大能力。
新冠肺炎具有傳播速度快、潛伏期可傳播、難識別等特點,針對突發的疫情,海信快速成立疫情防空專題研究項目,在交管云腦的基礎上,推出疫情防控全景指揮平臺。

海信交管云腦可視化監控平臺
海信疫情防控全景指揮平臺可實現對億級車輛的快速檢索與分析,并可對重點車輛進行攔截報警,實現實時追蹤和行駛軌跡預測,并通過一鍵紅燈堵控和視頻追蹤監控,對車輛進行安全有效監控。
在對人群信息管理方,該平臺將外地人口入市、本地病情傳播等信息通過防控監測云圖方式呈現出來,讓當前疫情態勢一目了然。而基于知識圖譜技術智能推斷出患者之間的關系,從而有助于及時發現傳播源頭或者超級傳播者,并能更準確分析出高危人群。
“疫情考驗的不僅是一個人的免疫力,也是一座城市的免疫力”。海信的“交管云腦”助力疫情防控,讓城市科學治理實現常態化。
城市“擁堵病”的克星
2018年底,青島市即墨區上線了基于“海信”云腦的智能交通信息指揮平臺,通過大數據分析以及人工智能技術對道路車輛進行實時監控,依靠AI的精準圖像分析,對交通違規行為在第一時間內實現精準查緝,可以有效提高交通治理的效率。
去年10月某日,青島市重慶南路清江路路口發生一起交通事故,青島交警利用基于海信“云腦”系統的自主警情發現、最優派警等技術后,從發現警情到民警到現場,只用了短短7分鐘,避免了擁堵的蔓延。類似的故事,青島每天都在發生……
高德地圖去年1月發布的《2018年度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顯示,青島的擁堵指數實現了連續4年下降,成為全國擁堵改善最明顯的城市。
像青島一樣,海信也幫助貴陽成功摘掉了“十大堵城”的帽子。而在另一份“全國擁堵同比改善TOP10城市排名”中,海信的智能交通系統則讓濟南、石家莊、西寧、煙臺5座城市躋身榜單。
摘掉“堵城”帽子的背后,是海信云腦戰略深入落地的具象化。
2019年8月,海信正式推出的升級版交管云腦擁有數據提純、精準感知、自動決策
三大“超能力”,讓交管云腦像一個城市交通的醫生,既能根據大數據分析出城市交通病的病因,還能夠給出最優的處置方案,以保障城市交通運行通暢。
千帆競渡,海信憑何御風而行?
做企業沒有一勞永逸,競爭的格局時刻都在變化。
隨著智能交通產業進入快速發展期,未來千億元級規模的市場,吸引了百度、阿里、滴滴、騰訊、高德等各路玩家布局。尤其是阿里、騰訊,摧枯拉朽一般走“集體推進”路線,常拿下包含交通、安防在內的智慧城市整體打包項目,“大腦”、“超腦”等概念輪番洗腦轟炸。
在被問到“這是否會對海信造成沖擊?”
海信網絡科技副董事長劉雪莉不以為然。
“我們做的都是客戶端的應用落地,阿里名氣比較大,資金優勢很大,但是阿里真的可以做好應用端的項目嗎?我是打問號的”。
她認為,應用落地要有行業用戶的積累,稅務有稅務的業務規則,交通有交通的業務規則,軌道有軌道的業務規則,你能把所有的業務規則都吃透嗎?阿里想通吃是很難的。
“我們的競爭力在哪?實際上還是在技術,技術產品是我們的鐵飯碗。”陳維強說,骨子里流淌著“技術立企”的血液,海信堅信技術的力量,堅信進入每一個市場領域一定要有核心產品的沉淀,智能交通領域亦不例外。
這幾年來,海信持續在智能交通技術上進行研發投入,形成了在城市交通、交通運輸、軌道交通等細分交通業務板塊,并且建立了行業內最大規模、最強實力的研發隊伍,擁有了行業內最強的創新能力。
“海信網絡科技是榜單上發展最為均衡的企業,不僅在智能交通領域,在安防、軌道等領域也有上佳表現。”ITS114 統計報告認為。
“技術底盤越大,越難被顛覆。”技術上的自信讓陳維強堅信,海信智能交通的底盤足夠沉,互聯網公司想要撬動有一定難度。只要圍繞著技術創新來做,就會做到最好。
海信不是做家電的么?
是,也不是。
海信是做家電的,但海信做的不僅僅是家電。
5年來,海信在光通信、激光電視、畫質芯片上的技術突破,以及體現在產品上的創新,已使其在全球電子信息產業擁有了不可撼動的地位。周厚健未雨綢繆,在中美貿易戰爆發之前很多年,就收購了日本與美國的芯片公司,為海信提供了“芯”的支撐。這不是心血來潮的偶然之作,而是深謀遠略的戰略遠見。
在智能交通領域,在光通信領域,在畫質芯片領域……在無數個人們從未想到海信會進入并贏得未來的領域,海信進入了,并且贏了。
甚至在互聯網平臺領域,海信都建立了其在整個中國不可撼動的地位。海信的“聚好看”,因其軟件與硬件的協同,使其迅速擁有了千萬級的用戶,并且實現了盈利。對于一家視頻網站來說,這是多么不可思議的事,但是聚好看卻用很短的時間做到了。
對于海信來說,當它成為若干個領域的領導者之后,它將變得極度孤獨。前方便是無人區,沒有向導和路牌,甚至沒有任何光亮,只有周厚健帶著那些趕路人深一腳淺一腳地往前走。它就像是一場長征。一群人義無反顧地走出舒適區、走進無人區。他們并非不喜歡安適,只是他們清楚,中國需要有人探索無人區,需要有人在無人區建立新的游戲規則,需要用技術改變人們對中國的認知。
不等風、不追風,勇于造風,敢于創新的企業,才能贏得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