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凱生 中國工商銀行原行長、中國銀保監會 國際咨詢委員會委員
對于金融從業者而言,美元從來不是一個新話題。我們時常需要密切關注美國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的貨幣決議;投資者們也常常要根據美元指數的走勢隨時調整自己的投資決策;一些經濟體的貨幣政策往往得看美元的臉色行事……而美元指數的每一次變動、美聯儲基準利率的每一次調整,都會給全球的經濟金融運行帶來不小的影響。正因如此,無論何時討論美元這個話題,都具有很強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關于美元的研究可謂浩如煙海,無論是經濟學界還是政治學界,都對此進行過不少的探討。尤其是在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和國際金融危機頻發的年代,很多世界級的名家都寫過經典專著,對美元的“特權”或者說“霸權”進行溯源與反思。例如,巴里·艾肯格林(Barry Eichengreen)的《囂張的特權》、弗朗西斯·加文(Francis Garvin)的《黃金、美元與權力》、喬納森·科什納(Jonathan Kirshner)的《貨幣與強制》、保羅·沃爾克(PaulVolcker)的《時運變遷》等。雖然這些著作觀點多樣、側重不一,但都從不同角度剖析了美元在某個歷史階段的特征,闡釋了美元權力的由來和發展。較為遺憾的是較少有作品將美元放入歷史的多維視角,從社會思潮、國際關系、經濟生活的綜合角度,跨學科地探討美元從誕生以來的演進歷程,從歷史的動因中摸索其興衰規律。葉冰的這本著作,在一定意義上填補了這方面的一些空白。
此書成書之時,葉冰任職于中國工商銀行總行的戰略管理與投資者關系部,主要負責宏觀經濟與資本市場研究以及境內外資本工具發行等工作,“美元研究”是她的日常功課之一。在此之前,葉冰曾長期從事投資者關系工作,那一段經歷使她積累了與境外機構投資者探討交流中國經濟發展模式及相關問題的一些經驗。讀了此書,也許你會發現,一度被境外財經媒體炒作的“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四萬億”“影子銀行”等問題,也不過是美元問題的一些延伸與變奏。另外,葉冰還曾作為高級翻譯,陪同工商銀行總行的高管多次參加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達沃斯、巴塞爾等組織的年會和論壇,目睹金融危機前后國際社會關于美元地位、金融系統改革的激烈爭辯。由此可見,作者對于美元問題的探尋,并不只是單純的案頭研究,也是從業十多年來的思考總結,具有立足于實際的根基,這是我想要推薦此書的一個重要原因。
此書值得一讀的另一個原因是,作者較為特殊的學術背景。葉冰曾就讀于北京大學英語語言文學系,師從韓敏中教授研究英美文學,對于歐美歷史和社會變遷具有較為深入的理解。盡管后來從事金融行業,但長期培養的學術習慣,使她的視角比較宏觀和獨特,面對美元這一當今世界的“關鍵元素”,她傾向于從歷史、社會、人文的角度加以解讀。沿著這個脈絡,葉冰拜入外交學院趙懷普教授門下繼續攻讀歐美研究博士學位,此書是在她博士論文的基礎上持續深入研究而成的,兼具學術與現實意義。同時,這本書也不乏閱讀樂趣——它有時候讀起來就像一本另類的“金融史”,對于金融歷史所描述的那一切,似乎又都指向了我們今天所生活的這個世界。
美國未來學家雷·庫茲韋爾(Ray Kurzweil)在《奇點臨近》一書中,第一次將“奇點”這一數學和物理學概念作為隱喻,用來形容某個既確定存在又難以被確切定義的時空點。一旦跨越了奇點,一切我們原來習以為常的理論、認知與常識都將不復存在,甚至整個歷史性的進程似乎也都將被顛覆,這正是此書給我留下的深刻印象——在浩瀚與紛繁的歷史中,探索美元的奇點。如果將視線充分拉遠,在歷史長河中觀察美元的社會屬性變化,我們將能看到美元的數個奇點,從1944 年布雷頓森林體系確立,到1976 年牙買加體系出現,到20 世紀90 年代美式金融自由化的大幕開啟,到2008 年的那次全球金融危機……每當跨越這些奇點,無論西方經濟學理論,還是經濟金融規律,乃至于社會意識形態都會發生重大的變化。讀完此書也許會有一種感觸:美元的力量確實不容小覷,我們今日所處的這個世界,許多角落、許多現象,都是由美元所裹挾的歷史浪潮所沖積和塑造而來的。
當下我們需要思考的是:下一個奇點會不會存在,它會出現在哪里?美國所騎乘的這頭“資本怪獸”,在其日益脫韁的過程中,究竟要將世界帶往怎樣的方向?在效仿歐美成熟市場過程中,是否需要更多具有理性和建構性的中國意識?人文理念、人文關懷和東方智慧,該不該、能不能與資本的逐利性相抗衡?人民幣國際化的頂層設計應當遵循怎樣的方向,如何避免重蹈美元的覆轍?
在我們趨向美元的下一個奇點的過程中,有很多事要想,也有很多事可做。也許,不妨從閱讀這本有意思的書開始。

美元病——懸崖邊緣的美元本位制
葉冰 著
中信出版集團5月出版